[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粮食筒仓三期工程提前3个月完成竣工验收,新增年通过能力750万吨

扩“粮仓”畅“粮道”,散粮接卸大港再加码


  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粮食筒仓三期工程完成竣工验收。
  □记者 董梅雪 报道
  本报讯日前,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粮食筒仓三期工程顺利完成竣工验收,较计划竣工验收时间提前3个月。
  该项目位于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是青岛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中八个港口项目之一,建设16座混凝土粮食筒仓,总仓容16万吨,新配置2台自动化埋刮板式连续卸船机与2台自动化带斗门座式起重机及相应工艺系统和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新增年通过能力750万吨,将进一步提升码头接卸和粮食筒仓堆存能力,满足董家口港区服务腹地粮食贸易和临港粮油加工项目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巩固山东港口青岛港全国散粮接卸大港的地位。
  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改变工艺方案等整体降低了安全风险的同时提升效率近40%,树立了项目建设和工程质量的“双标杆”。
  在技术创新方面,实现了四个“首创”:首次推出了多云混合云边协同的技术解决方案;开创了粮食作业过程的精准计量方法,融合了物理引擎与机器学习;首创了粮食装卸工艺的模拟技术;首次研发了粮食码头生产的智慧调度算法。同时,实现了五个“自动化”:采用了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布勒埋刮板卸船机,实现了粮食清仓、皮带流程、装车以及装箱的全自动化操作。
  在安全保障上,创新构建了四位一体化的管控新模式,并自主研发了生产安全风险智能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对人员入侵和违章作业风险进行分级管控,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全流程自动监测。
  在建设速度上,承台基础采用砖模施工工艺,使16座承台的基础施工能够同步进行,比传统的钢模或木模提前了30天完成,仅用45天便完成了16座承台的基础施工,用35天的时间完成了16座筒仓共420米的滑模施工。
  在质量控制上,16座筒仓大体积的混凝土承台基础,在承台内部布置了冷却水管,并采用智慧化手段进行温度监测,有效降低了因温度变化而产生裂纹的质量通病,使得验收时,16座承台基础结构均未出现一条裂纹。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