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藻食

  □崔启昌

  海藻,是生长在海洋中的藻类的总称。海藻根系似有若无,随着潮汐风浪生长,如裙裾般飘摇,给人以浪漫美妙之感。
  海藻通常“栖居”于近海,常见的有绿藻、红藻、褐藻等,其代表分别为海苔、紫菜、海带。海边人在不同季节都能在浅海的滩涂以及落潮后的礁石区收获到海藻。海边人诗意地将“拾藻”形容为“大海的农忙”。
  海藻食药两用,这在古代书典上多有记载。有药食同源思维的中国人非常乐意接受藻食,海边人“靠海吃海”的理念里不仅有鱼虾蟹贝,也包含吃藻的“戏码”。像胶东沿海海域广阔,以海带、裙带菜、紫菜为主打的海藻产量丰盈,当地人每隔一段时间心里就会泛起“想吃顿藻食尝鲜解馋”的念想。没有诱人的海带炖肉,扒拉一碗龙须菜熬制的蒜泥海藻凉粉也行。或者磕几枚鲜蛋,勾两碗余味悠长的紫菜蛋花汤喝喝,同样十分可口美味。
  海洋藻类植物有个共性——都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氨基酸、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磷、钙、铁、钠、钾等多种矿物质(如每百克紫菜中蛋白质含量达28克,每百克裙带菜和海白菜中所含的蛋白质分别为14克、11克),其中有多种成分是陆生蔬菜所没有的。研究表明,常吃藻食可有效调节人体的酸碱度,避免体内钙、锌等碱元素因酸性中和而被过多消耗。因为脂肪含量低,藻食能为防止肥胖筑起一道屏障。藻食中蛋氨酸、酪氨酸都极为丰富,对护发养发有裨益。藻食中所含的纤维素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食后会使胃肠蠕动增加,肠管及时排空,有利于体内有害之物的排泄。
  藻类作为食材之一,用其研究、开发、生产藻食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初,我当兵从青岛去了武汉。当时,武汉的“火炉”之名人人知晓,每至盛夏没有谁不“谈热色变”。可是,天再怎么热,军训也不能耽误呀!操枪弄炮、战术模拟,官兵们个个挥汗如雨。天气闷热潮湿,三餐胃口欠佳,加之水土不服,连里几乎所有新兵都莫名得了“烂裆病”,严重的走路都痛痒到呲牙咧嘴。宁波籍的几位老兵提议连里用海带做菜,说吃后能缓解症状。连长当即安排炊事班隔天做一顿海带黄豆炖排骨给大家疗疾。七八天后,效果显现了。此后,这个方子被部队一年年沿用下来。当年,军区报社记者到连里采访出主意的宁波籍老兵,操着浓重家乡口音的他们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老家人每遇湿热季节,老爱用海带、裙带菜、海白菜、紫菜等海藻当食材炖鱼熬肉吃,宁波跟武汉一样的气候,却没有得“烂裆病”的。
  吃藻食,胶东人有传统。烟台靠海居住的人家爱吃海菜包子。将收获的新鲜海菜或泡发好的干海菜剁碎,加干虾皮、姜丝、葱花、五花肉、花生油、精盐调好,盛进用烫面擀制的面皮里,包成带褶的圆形或月牙形包子,盖锅旺火蒸熟即成鲜香皆具的吃食。烟台市区及长岛、蓬莱、栖霞等区县的酒楼食肆里,海菜包子是招揽食客的头牌主食。威海海岸线长,海藻种类多、产量足,藻食种类也多。用龙须菜熬制的海藻凉粉叫人吃后眷恋难忘。青岛人对藻食特别钟爱,每到夏季,吃海菜凉粉、吃凉拌裙带菜、吃花生碎儿加蒜泥调和的龙须菜、吃泡发的辣味海带丝,喝蛋花虾皮加香菜段和小磨香油烹制的紫菜蛋花汤,格外舒坦惬意。
  海藻的生活环境虽没有肥沃的土壤,却有海洋浪花的滋养和热烈阳光的抚育。海水中丰富的矿物质,让海藻类食材充满了大海鲜冷的矿物味和海风清鲜的气息。喜爱上来自大海的馈赠——藻食吧,让胃口频繁地体验藻食,这是对身心的宽慰和放松,也是对身体的重视和厚爱。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