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石雀岭下话古今

  □李世新

  位于西海岸新区的金沙滩啤酒城坐落于石雀岭下,但石雀岭又被圈在啤酒城内,可谓“岭在城内,城在岭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雀岭下,不只有啤酒城,亦有石雀滩。再向东西两边展望,还有金沙滩和银沙滩。

  鱼骨庙与青朴树

  陪同游览的是薛家岛街道南营社区的刘建玉、刘志章。一进啤酒城大门,二老就介绍起啤酒城里留存的一处古建筑和一棵古青朴树。其中,鱼骨庙是一处存在了几百年的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早已塌落,现在的庙宇是二十几年前南营村人集资重建的;古树则似古非古,刘志章尚能说出原来树主人的名字和栽植年代,所以说“古”有点夸张了。
  鱼骨庙在啤酒城城门口西侧不远处,古色古香。虽是第一次见,但早就读过朋友薛辉撰写的关于鱼骨庙的民间传说。其他不曾记住,只记得说清朝乾隆年间,南营村前海滩上漂上来一条死去的鲸鱼,长约三丈、高有八尺,有一目已空。南营村村民用扁担撑开鱼嘴,取出内脏、剔出鱼骨,建起了这座庙。
  可惜当天院门紧锁,我们只能看到鱼骨庙的外貌。院墙呈青灰色,房顶是同色菱形的瓦片,灰色的屋脊上,两条金色的蟠龙卧在东西两侧,金鳞金爪,怒目圆睁,势如真龙再现。刘志章老先生说,刚解放时还能看到鱼骨庙梁以及墙壁中夹杂着的小块腐朽鱼骨,由于翻修重建,现在庙院墙壁中腐朽的鱼骨已经见不到了。未能进入一瞻鱼骨庙的风采,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至于古青朴树,两位老先生都说这是他们原来村上刘氏人家的一棵门前树,距今约有120年左右。青朴树在北方地区并不多见,能在这里成活且长得“五大三粗”,实属不易。青朴树,属榆树科,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此朴树树形美观,冠大荫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树高约20米,树干胸围长约3米。据说朴树嫩叶及果实味甘可食,叶、果、树皮、根皮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据说,这也是金沙滩啤酒城内树龄最长、冠幅最大的树。

  旧渔港与“石雀海鸣”

  漫步到海边,便是著名的旅游景点石雀滩景区,几对情侣正在礁石上摆出各种姿势拍摄婚纱照。上面是无人机全方位“狂轰乱炸”,下面有“长枪短炮”掩护配合,还不时放些气球凑兴,这排场着实让“老古董”们咋舌。令人忍俊不禁的是,高高大大的男青年身披婚纱,小巧玲珑的女青年反而穿起了西服西裤。现在的年轻人真是敢想敢做。
  情侣们正在拍摄婚纱照的地方,是有名的象脖子礁。它面积不大,估计东西距离不过百米,南北伸向海里的距离大概有500米,伸向海里的石礁尽头有一孤石,海边岬角与孤石间有较低的石岭相接。涨潮时,石岭则没,形成孤石,退潮后石岭出现,形如大象的脖子。如果被海水淹没或者不仔细观察,也得不出“状如象脖”的结论。
  象脖子礁西侧即是石雀湾内旧时的一处天然渔港。据说,从明朝起到新中国成立,这里是南营一带渔民渔船的停泊之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被加以修筑,可停泊渔船上百艘,在出现较大风浪的情况下,渔船停靠港内皆安全。每到渔汛季节,渔港码头交易繁忙。一艘艘满载而归的渔船,由远及近伴随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慢慢靠近码头。早已等候在码头上的渔妇们,赶紧帮着丈夫、儿子或其他亲戚卸下鱼筐,以最快的速度挑选和分类整理各种渔获,鲳鱼、刀鱼、鲅鱼、梭蟹、虾虎等各自归位,等待着商贩和酒店经理们的挑选。卖渔获的渔妇和商贩在码头的临时摊位上直接进行交易。为了把最新鲜的渔获卖出一个好的价格,渔妇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不断向前来购鱼的顾客推销。
  两位老先生介绍,这座当地渔民守望数百年的渔港已基本废弃,好在码头上还保留了当年为泊船修建的石栏,还有几条不曾下海、停泊在港湾里的渔船,给人留下曾经鱼虾满仓、交易繁忙的念想。
  象脖子礁东部多石而少沙,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平铺在海滩上,有的漆黑似墨,有的莹白如玉,色彩斑斓。海中奇石众多,有柱状的高达四五米的安子石、老将石、锅台石等。
  石雀滩沙质细软,沙中带有金色颗粒,是青岛地区为数不多的天然锆英石矿床之一,同时也是天然海水浴场。石雀滩与金沙滩、银沙滩同为凤凰岛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著名景点。然而夏季已过,海里没几个人洗澡或游泳。
  整个啤酒城和石雀滩的制高点,在石雀岭顶,也就是雀冠石处,准确数值是海拔35米。因为苍松翠柏的掩盖,即使用高科技的无人机,也很难拍到岭顶上那块犹如雀冠的巨石。这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岭顶孤石,如果说巨石是雀冠,自然延伸至海里的那块孤石便是雀嘴。石雀岭、石雀滩、石雀嘴、石雀冠名副其实。
  站在石雀岭上扫视一眼岭下,整个金沙滩、石雀滩、银沙滩呈月牙状东西展开,石雀滩位居其中,天然奇特,滩、石、水、松连成一片,又像一只欲展翅飞翔的凤凰,这石雀岭就是凤凰的头。
  石雀岭上的奇石,被当地人视为吉祥石。站在这青松覆盖、野花穿插其间的岭顶,是观海听潮的好地方。“石雀海鸣”是凤凰岛古八景之一。《薛家岛镇志》云:薛家岛南营村南有一岬角,岬角处有一孤石,孤石形如鸟雀的尖嘴,人称石雀嘴。石雀嘴周围,礁石林立,碎石密布,海浪撞礁,震耳欲聋,“石雀海鸣”即由此而得名。
  凤凰岛古八景,除了“石雀海鸣”外,还有“黄庵日出”“上泉晓钟”“朝海古刹”“鱼嘴雪浪”“凤凰戏珠”“志门夕照”“唐岛晚钓”。这古八景能够在当今感受到或欣赏到的,怕也就只有这“石雀海鸣”和“鱼嘴雪浪”了,其他或已被历史的巨浪淹没,或已被现代的高楼大厦所遮挡。

  兵营遗址与铁房子、四眼井

  刘志章老先生不愧为石雀岭下方圆十几里的“活字典”。他说,啤酒城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一座兵营,南营村刘氏祖兄弟两个从灵山卫前来立村的时候,一个居营前,一个居营西南。1958年深翻土地时,曾发现了当年的兵营围墙遗址,一块块巨大的青砖让人见证了兵营曾经的宏大规模。
  大约在明朝永乐年间,朝廷曾在此建设兵营一处,明末刘氏祖前来立村时尚存。1958年,南营村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挖出兵营的地基和四界,并挖出部分大青砖。按当时的标志和方位可确定:兵营东至村东头南北大路,西至学校的公路东侧,南至村大街北第二排房子,北至北岭顶。兵营南门在当时的刘洪爱家老房子西屋山角,北大门在青岛民航导航台后的小路上。
  刘志章老先生还告诉我们,清朝末年,德国侵占青岛的时候,还在滨海大道以北的位置修过一座铁房子,打过一口四眼井。如今,铁房子早已不在,但四眼井保留完好。铁房子和四眼井我曾听说过,但不曾见过。我们把期许的目光投向刘建玉老先生,希望他能开车载我们前往,但老先生正热火朝天地煲着电话粥。我们只好继续听刘志章老先生的讲解。
  “铁房子”是德国人建造的,后来国民政府又在原址上建过“红房子”。1904年,侵占青岛地区的德军在南营村后北岭顶修建了一栋二层楼房,绰号“马眼”的德军队长和他的妻子住在里面。小楼西侧建有8间平房,以铁板为顶,当地人称其为“铁房子”,为德军驻扎之处。在铁房子西南角有20余亩苗园,种有刺槐、松树、花卉、土豆、花生、大头菜等。刺槐是从德国引进的,村民称之为“鬼子槐”或“洋槐”。德国人种植的大花生不同于本地人种的小花生,人们称其为“鬼子果”。1914年,日军侵占青岛时,德国人将铁房子烧毁。
  1932年,国民政府在铁房子遗址建设了薛家岛乡区建设办事处。该机构为一处独立院落,有正房8间、东西厢房各8间,大门朝南。房子由红砖、红瓦建成,远眺通体红色,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红房子”。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房子无人管理,逐渐废弃。“至于‘四眼井’嘛,还是等我们到现场再介绍吧。”刘老先生颇有点说书人卖关子的味道。
  “四眼井”位于现南营小区北80米处,与铁房子一样由侵占青岛地区的德军于1904年修建。此井样式别具一格,极为罕见。井盖上有四个圆形井口,两两相对,看来这就是“四眼井”名称的来历了。刘建玉老先生看来对“四眼井”的了解要多一些,这次他抢先介绍:“我记得四个井眼各装辘轳一架,井台用钢筋、混凝土浇制,井体用料石、青砖砌成,井壁用水泥抹光,并安装有铁梯以便上下。‘四眼井’水质甘美、用之不竭。德军撤离后,‘四眼井’就归我们村的村民使用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四眼井”逐渐淤塞。2008年,南营村村居改造的时候,村民都要求把“四眼井”留住,他不单是德国侵略青岛的历史见证,也是南营人甚至整个薛家岛人的一段乡愁记忆。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