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新区依托“蓝洽会”平台广纳全球英才,与人才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张静

  才以城聚,城以人兴。10月18日,2024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暨第二十四届“蓝洽会”在西海岸新区拉开帷幕。这里不仅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登陆站”,也是众多企业竞相招揽英才的主舞台。当天,记者走进“蓝洽会”现场,探访此次全球人才盛会。

  花式揽才
  企业上演“抢人”大战

  走进“蓝洽会”会场,目之所及皆是人才和企业之间的热烈互动。来自152家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事业单位的展位前,挤满了前来应聘的高层次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23家驻青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丰富的岗位需求,占据总需求的50%。与此同时,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车工业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国企和7家上市企业也纷纷抛出“橄榄枝”,向全球人才发出诚挚邀请。
  令人瞩目的不仅是岗位数量,还有丰厚的薪资待遇。硕士平均年薪为11万-20万元,博士年薪高达20万-40万元,个别岗位如宜品乳业集团的国际营销岗年薪高达60万元。此外,许多企业为吸引人才,不仅提供“五险一金”、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等福利,还提供免费住宿、班车接送、工作餐等额外待遇,真正做到“用心招人”。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推出的光华学者拔尖岗位,年薪不低于43万元,并额外提供50万元的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吸引了众多高层次人才的目光。
  “今天的招聘情况很不错,已经收到了20多份简历。”青岛英豪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经理宋瑞艳与记者分享揽才成果,“我们这次主要招聘装备制造、美妆产品和大健康产品的销售代表,来了很多优秀的求职者,让我们对接下来的面试充满期待。”她还提到,企业将为新员工提供系统培训,确保每位员工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今天来应聘的人才素质都很高,有本科生、硕士生,甚至还有博士。大家的专业能力和求职态度让我们非常满意,后续我们会仔细甄选适合的人才。”青岛迪恩汽车减震系统有限公司人事部主任刘凯悦对求职者的表现赞不绝口。
  近悦远来
  创业沃土孕育梦想之花

  对于许多人而言,西海岸新区不仅是职业发展的新起点,更是梦想扎根的沃土。
  “很高兴能在新区找到理想的企业、合适的岗位。我老家是菏泽的,毕业后想留在新区,这里不仅环境好,发展机会也非常多。”青岛滨海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豆庆飞说。对他而言,西海岸不仅是一个职业梦想起航的地方,更是一片孕育无限可能的热土。
  而对于青岛奥德欧标德语考试中心的负责人巴亚特来说,重返西海岸新区则更像是一次温暖的“归家之旅”。“之前,我在中国教了多年德语,2020年回到了德国。今年7月,我再次回到青岛,这种感觉很特别,仿佛回到了家。”巴亚特语气中透露着欣喜。如今,巴亚特负责与其他老师一起编写考试内容。他表示:“这里的工作环境非常好,我和中国的同事、学生们相处得很愉快,大家的合作也非常融洽。”
  在现场,不仅人才汇聚,企业创新活力也全面绽放。天航凤岐协同创新基地在本次大会上重点引进了一项氢能产业的前沿项目。基地赋能部主任赵伟告诉记者:“项目采用独特的材料结构与反应机制,突破国内氢能应用瓶颈,产品具备低成本、高效率、产物可回收、具备产业化能力等特点。”
  诚意满满
  企业架起人才成长阶梯

  “蓝洽会”不仅是人才交流的盛会,更是各方寻求合作机遇的重要平台。
  青岛英豪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贾如辉分享了企业与“蓝洽会”长期合作的丰硕成果:“多年来,我们一直紧跟‘蓝洽会’的步伐,与国内外优秀人才保持紧密合作与交流。通过这一平台,我们成功建立了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和博士后实践基地。这些平台不仅为我们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还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贾如辉特别强调,企业对科研人才的渴求始终未减,并且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待遇和独特的福利体系,以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我们公司专注于蓝色海洋和大健康等产业,因此对科研人才的需求非常大。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的优秀人才,我们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除了‘五险一金’和企业年金,我们还特别设计了运动和读书福利,鼓励员工在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比如,员工每天行走一定步数,可以获得额外的运动奖励;通过撰写读书笔记或参与培训,员工可获得文化提升奖励。我们不仅希望员工在工作上有所成就,更希望他们在生活中持续成长。”
  从火热的招聘现场到企业与人才的精准对接,“蓝洽会”已超越了传统的招聘会模式,成为全球英才与新区企业携手共进的舞台。西海岸新区这座充满活力的海滨城市正厚植创新创业沃土,敞开怀抱欢迎更多海内外人才加盟,让城市和人才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