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发现我省最大的鳗草海草床,分布面积约306公顷
唐岛湾下有片“海底草原”
□本报记者 李涛
海草床被称为“海洋之肺”,也是海洋生物的乐园。近年来,受海洋开发以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海草床退化严重。今年,西海岸新区唐岛湾新发现较大面积海草床,其分布面积约306公顷,以鳗草为优势种群,成为山东省面积最大的鳗草海草床。
海草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一种或几种海草连片生长,共同形成广袤柔软的“海底草原”,即“海草床”,对海洋生态保护起着重要作用。今年6月,自然资源部北海生态中心应用水下声呐技术联合无人机航拍正射、现场潜水调查等多种手段对唐岛湾海草床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新发现分布面积约306公顷的鳗草海草床。其中,湾内牛岛南侧以及唐岛湾公园南岸西侧附近海域为集中分布区,面积超200公顷。海草盖度达82%,平均茎枝密度155株/平方米,平均茎枝高度93.9厘米,平均生物量213.35克/平方米,海草生长状况良好。
根据文献记载,山东半岛沿海海域历史上曾经分布有丰富的鳗草资源,包括西海岸新区在内的沿海地区均可见其踪迹。但随着社会发展,受沿岸养殖和海岸工程建设等影响,海草适宜生境被破坏,海草床发生退化。近年来,西海岸新区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率先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全面推进违建拆除、岸线清理、规划设计、项目调整、施工建设、日常管护等各项工作,整治修复岸线130多公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提升。大面积的退养还湿,恢复了海底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改善了海草的生存环境。
海草床是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有极高的生物量,和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作为高效的“蓝碳”储存库,海草床能够有效吸收并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对于减缓温室效应、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海草床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生长场所和繁衍场所,是天然的海洋生物基因库;能够净化海水水质、维持底质稳定、提高海岸防护能力,被喻为“海洋生态系统工程师”或“沿海金丝雀”,也是海岸生态系统的健康指示器。唐岛湾海草床的发现,为山东省带来了巨大的碳储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这一重要生态资源的增加,不仅意味着山东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上拥有了更为坚实的自然基础,还极大丰富了海洋生态系统,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生长场所和繁衍场所。同时,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得山东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无独有偶。在西海岸新区琅琊镇附近海域也发现了大规模成片海草床恢复迹象。去年6月,西海岸新区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调研发现,琅琊镇附近海域出现大规模成片海草床恢复迹象,初步估计长度近3海里,宽度近1海里。并且整片海草床生长茂盛,株高大多在60-70厘米,最高的可能达到1米左右。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很多海草幼苗,说明整片海草床进入良性循环,后期面积还会进一步扩大。
为有效助力海草床保护修复,今年6月,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专门针对新生海草床面临的两大主要隐患,发起“基于海草床保护的渔民自发社区友好型渔业和生态赶海试点”公益项目,立足琅琊镇龙湾海域与陈家台后社区,充分发挥“渔民主体”公益机构的优势,以渔民带动渔民,积极开展基于海草床保护的社区友好型渔业和生态赶海试点。今年8月,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组织渔民、潜水员志愿者,对龙湾海域的海草床进行水下观察。从潜水员拍摄到的观测视频中,记者看到了一片片摇曳生姿的海草,以及在海草床中休憩嬉戏的螃蟹游鱼和舒展身姿的海葵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蔚蓝到未来,西海岸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生态养海,统筹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全面促进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