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兹旱稻,丰收有道
六汪镇加速攻关农业“芯片”,以种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身着汉服的女子手捧金黄的稻谷,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10月24日,记者在位于六汪镇龙庵村的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旱稻试验田看到,这里的十余亩旱稻已经成熟,金黄色的稻穗随风摇摆,几名工作人员身着汉服,躬身稻田收割旱稻,展现传统农耕文化魅力。
“安排工作人员身着汉服,再现古时的丰收场景,是我们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目的就是把我们的旱稻产品和祝兹汉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农文旅融合品牌。不论是种稻子还是收稻子,我们都会举办这样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到今年已经第五个年头了,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坚持做下去。”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绪彬告诉记者,他们今年一共种了七个品种的旱稻,其中三个品种的旱稻是今年复种的,另外四个是新品种,经过这几年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合作,新区旱稻种植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今年新种四个品种旱稻的试验目的就是验证能否达到麦稻两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试验结果符合预期。这批旱稻是今年6月份种下的,现在开始收割,收完后会接着种植小麦。”陈绪彬介绍说。
陈绪彬把龙庵村作为“第二故乡”,先后流转龙庵村和周边村庄土地1000多亩,建设青岛祝兹生态农业产业园,每年可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100多万元。
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落户六汪镇龙庵村,从那以后,对旱稻种植产生兴趣的陈绪彬便多次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拜访,得到了该中心的大力支持。本着助力乡村振兴的共同目标,双方开展深度合作,在龙庵村建立祝兹旱稻试验田,专门开展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培育的旱稻新品系种植试验。“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除了为我们提供最新研发的稻种之外,中心的专家们也会定期来到这里进行栽种管理指导,我们的种植数据也会及时反馈给中心,为其深入开展研究提供数据基础。”陈绪彬介绍。
经过不断挑选培育,2021年,在祝兹旱稻试验田种植的20多个旱稻品系之中,筛选出6个抗倒伏高产旱稻品系,标志着祝兹旱稻试种取得阶段性成功。“值得高兴的是,旱稻种植试验阶段性成功,打破了传统小麦与玉米接续种植的模式,实现小麦、旱稻‘两作两收’双主粮模式,让当地农民在夏季麦收后,在农作物种植上有了新的选择。”陈绪彬介绍。到2023年秋季,青岛祝兹生态农业产业园已经从几百个试验品种中培育出7个高耐旱抗倒伏shen优质旱稻品种,亩产量大约在1000斤左右,非常适合在新区种植。
记者了解到,六汪镇的种业发展起步较早,种质资源丰富,蔬菜、粮食作物及畜牧的种业企业已形成规模,形成了以隆铭牛、胶河黑山羊、琅琊鸡、润和花生等众多自主品种百花齐放的种业产业发展格局。下一步,六汪镇将继续发挥农业强镇优势,深度融入青岛“国际种都”发展战略,以种业孵化中心项目作为切入点,打造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加强本土新品种挖掘保护工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速攻关农业“芯片”,壮大种源自主可控的种业企业优势,做强种业经济,抓牢农业命脉,以种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