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优化“软”环境,构筑“硬”支撑

薛家岛街道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助力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丁霞

  位于薛家岛街道的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集聚了5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近年来,薛家岛街道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专员、积极推进海西湾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设立“外商服务专员”免费代办外籍员工来华工作申请等举措,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以优化营商“软环境”为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提供“硬支撑”。今年1-9月份,薛家岛街道实现工业产值182.8亿元,同比增长9.63%。

  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激发海工产业党建活力

  “针对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本地配套率不高的问题,薛家岛街道先后召开了党建联席会议5次、政企恳谈会3次。通过召开会议,海西湾内企业‘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象明显改观,产业链协作更加紧密,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高竞争力方面成效显著。”薛家岛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人周国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薛家岛街道还选派了8名党建工作指导专员,指导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青岛谊东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新成立党支部,充分激发海工产业党建活力。

  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推动高端绿色智能转型

  “薛家岛街道始终以推动企业创新为导向,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方向转型。”薛家岛街道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王连敬表示。
  据了解,目前,中船发动机全球首家氨燃料发动机生产线、中船712研究所大型特种电机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中海油、北海造船总投资9亿元的4个技改项目完成立项,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提升海西湾船舶海工企业生产制造及试验能力。今年以来,中海油完工交付了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标志着中国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薛家岛街道积极创新服务载体。据了解,海西湾基地用工总量约3万人,针对其劳动密集型特征,薛家岛街道积极推进海西湾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为员工提供住宿、餐饮、停车等全方位服务;聚焦电工、焊工等特殊工种紧缺问题,街道整合资源成立海洋船舶工程培训基地,累计为海西湾企业培养、输送特殊工种2000余人;积极满足员工需求,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举办凤凰岛杯·船舶海工产业首届篮球友谊赛;对接教育部门,协助解决员工子女入学等问题。
  同时,薛家岛街道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海西湾基地外商船东多、外籍技术人员多,来华许可办理等涉外事务占用企业大量时间。街道设立“外商服务专员”,免费代办外籍员工来华工作申请等业务,截至目前已吸引壳牌、埃克森美孚等五家世界500强企业分支机构落户,累计贡献税收7200余万元。此外,街道还创设了“零号员工”服务模式,帮助青岛迪普水下装备有限公司等60余家新落户企业完成营业执照办理、银行税务开户、社保住房公积金登记等企业开办设立全流程环节,助力企业快速开展生产经营。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