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聚焦“5+5+7”重点产业强势突破,化工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快速崛起,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全面起势,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
提质培优,“链”动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京东方等项目纷至沓来,新区“芯屏”产业加速崛起。
□本报记者陈蔚
本报通讯员宗辉
今年以来,围绕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西海岸新区聚焦“5+5+7”重点产业强势突破,建机制、抓落实、促长效,全力打好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组合拳,化工新材料、智能家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快速崛起,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绿色低碳新材料、氢能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全面起势,19万家企业、4000余家规上企业、15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新区蓬勃发展,为新区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增添了澎湃动能。
“链长制”驱动,加速推进产业集群化
聚焦机制优化,新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出台了《进一步优化完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运行机制》等系列文件,锚定“5+5+7”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完善“总链长、链长、副链长、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五级组织架构,综合协调组和投资促进组协同联动,搭建起重点产业链建设“四梁八柱”。围绕链主企业,新区致力于延链补链强链,构建了“链长+链主+链创”的融合推进体系,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政策支持方面,新区积极对上争取,依托省市推进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青岛市“链长制”等机制,搭建省市区三级常态化沟通“直通车”,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等事项。此外,新区还成功推动新型显示产业集群获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青岛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集群。
同时,新区狠抓年度重点任务落实推动。围绕20项年度重点任务,开展每月、每季调度工作,助推链长(责任区领导)洽谈、调研项目近300次,及时解决了产业链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持续深化“芯屏”、海洋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此外,新区还聚焦培育引导,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动能。聚力发展绿色船舶、风电装备、显示面板“新三样”产业,推动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等3个园区通过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评估,数量占全市42.8%。同时,青岛工业互联网、青岛影视文化等4个雁阵形集群晋升为省级支柱型雁阵集群,金能化学、海湾化学等7家企业入选省“头雁”企业,以萨技术、铭派科技等2家企业获评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持续招大引强,打造高能级专业园区
在“4+1”专业园区推进过程中,新区不断强化园区打造,全面落实青岛市“5个1”工作机制,高效推进4个园区挂牌运营,占全市园区数量的一半。新区实施园区“聚核聚链”行动,加力赋能,支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化工新材料、氢能等领域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向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布局。通过组织走进央企见面会暨“央企西海岸行”等活动,持续招大引强,强化项目支撑,截至目前,新区4个市级园区2024年竣工投产项目占全市专业园区竣工项目总数的61%,产业发展展现强劲势头。
新区还强化科技赋能,聚力打造迭代升级动力源。建立规上企业培育“种子库”“储备库”“准四上库”,持续擦亮“企业服务日”品牌。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首批支柱型雁阵集群名单。
此外,新区还强化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配套服务,加强水、电、气、暖等要素的价格管理和跟踪服务,推进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在金融资本赋能方面,新区设立青岛融合芯显产业投资基金、集成电路专项引导基金等产业基金14支,引导园区共建科研平台、成立专家智库,推动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其中,海信视像获批建设新型显示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中试基地已完成一阶段中试车间等主体施工,为园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统筹谋划,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区将以统筹谋划、创新引领和战略升级为核心,在产业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统筹谋划上,压实压紧工作专班和园区责任。推动各单位主动作为、协同联动,对标先进地区找差距、补短板,系统编制“十五五”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群,为新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创新引领上,抢抓新机遇、布局新赛道,紧扣“5+5+7”重点产业链,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新领域;聚焦重点产业项目招引、重点研发平台搭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打造具有西海岸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战略规划上,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上级部门,持续跟踪重大事项进展情况。同时,充分利用省市推进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等平台,更好赋能产业链和园区发展。
在项目引建上,重点在完善项目招引机制、壮大项目招引成果、加快重点项目推进等3个方面下功夫,聚焦重点产业招大引强。挖潜摸排2025年度符合要求的市区两级重点项目,及早解决影响项目推进的各类问题,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在营商环境上,全面落实和承接好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