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

——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村名趣谈


  蟠龙庵村

  沐官岛
  □周衍默
  村名,既是一个地方地理方位的标志,也是历史文化变迁的见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块土地,每一个村庄在形成过程中,人们根据其独特的方位、历史以及习俗文化,赋予其有辨识度的名字,这些名字承载着当地厚重的人文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质,折射出一个村落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生不息的民间记忆,久而久之成为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形成了蕴含丰厚内涵的地名文化。
  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这里于秦代置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两千多年,因此地名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镇域内,每一个地名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其产生、演变与各地的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关联,它们或源远流长,或博大精深,或异彩纷呈,或奇趣雅致。按照地名寻踪觅源、抽丝剥茧,细细品味,意蕴无穷。
  
海风潮流涌波澜
  泊里镇有长达40公里的海岸线,这里既有海浪汹涌的棋子湾,也有风平浪稳的贡口湾,还有潮平滩阔的黄家塘海湾。早在秦代,境内的古琅琊港就是北方著名的军事、政治重港,繁华延续千年后,至明代,古港淡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海氛久靖、帆樯络绎”的贡口商港和“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董家口渔港,因此这一带的地名大多与港口和大海有关。如:“棋子湾”“贡口”“董家口”“口上”“魏家滩”“东小滩”“西小滩”“沙岭子”“小滩”“石崖”“后岚”“大岚”“邵家岚”“耿家岚”“岚庙后”“后岚”“甲滩”“海岱庄”等。有些地名更是海味十足,如:“鱼骨庙”“南鱼嘴”“蛎子梁”“南海溜”“黄石岚”“大孤石”“小孤石”等,这些与海洋有关的名字细细品味起来,似乎有一股浓浓的海腥味扑面而来。
烽火狼烟燃千载
  泊里扼咽喉而控疆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为控制这一沿海要冲在镇域修筑起宽约8米至12米、直达临淄的齐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置琅琊郡并附郭置县,治所在今琅琊、泊里、藏马三镇。宋金时期,曾置信阳、草桥、张仓为沿海三镇。明代,泊里作为防倭前线,镇域建起肖家寨、营里寨、汛兵和诸多墩台,军事通道连接各军事要塞。考古发掘证明,在各个历史朝代中,泊里不少地方曾经驻扎过官兵,因此这一带的很多村名与战事有关,如:“营上”“营里”“前草场”“后草场”“菜园”等。近邻的大场镇,与兵营有关的村庄也有不少,如“大营”“小营”“营南头”等,从这些村名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军备以及后勤保障一定非常充足。
四面八方正乾坤
  不论是五行风水,还是周易八卦,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离不开方位,泊里很多村名也深深根植于方位之中。如:清同治年间,为防御捻军北上侵扰,泊里筑起了高4米、宽4米、周长6000米的城墙,墙内用垒土夯实,墙外砌砖石,设东西南北四门,四门相对,成拱形门洞,供乡民出入。因城内有条蜿蜒曲折的小河穿过几个村庄,于是,根据方位这四个村分别取名“泊里河北”“泊里河南”“泊里河东”“泊里河西”。西部沿海被称为“崖下”的几个村庄,早年间这里曾经有座气势宏大的庙宇,因此周边的村庄以庙宇为坐标,取名“庙东”“庙后”“南庄”;又因此处有座土崖,因此被冠以“崖下东庄”“崖下西庄”“崖下上庄”。在泊里镇的东部,半坡岭上曾有片松原树林,这里前后坐落的两个村便取名“前松园”和“后松园”。
云卷云舒自从容
  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很多村庄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资源、地缘等条件的变化出现变更。如泊里西部村庄曾有过“七岚八下九菜园”的说法。如今,除了“八下”的八个自然村一直保留,被称为“七岚”的西部村庄里,“耿家岚”和“徐家岚”已合并为一体;而另外的九个“菜园”(“雷家菜园”“刘家菜园”“郭家菜园”“秦家菜园”“曲家菜园”“周家菜园”“宋家菜园”“徐家菜园”“汪家菜园”)因自然灾害或村庄密集等原因,合并成为一个“菜园”。
  有合并就有拆分。有些村庄因地缘优势充足,导致人口过于庞大,为方便管理,便将这些大村拆分为不同小村庄,如:南部沿海的尧头村,被分为“尧头一村”“尧头二村”“尧头三村”“尧头四村”;原信阳镇驻地因为有盐场存续,被取名叫“信阳场”,后来被划分为“小场一村”“小场二村”“小场三村”。分分合合中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变迁。
寻常百姓书青史
  元末明初,鲁东南地区受战乱、瘟疫的影响,人口骤减,很多地方出现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状况。明初,朝廷为改变这种状况,实行了大规模移民制度。迁移至泊里的先民到达大的定居点后,在生产和生活中以家族为单位逐渐外迁,形成了以某一姓氏为主的村庄,经过口口相传,这种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就确立下来。如:“邱家庄”“蒋家庄”“崔家庄”“魏家村”“董辛庄”“马家庄”“高家庄”“张家庄”“程家庄”“米家庄”“尹家村”“董大庄”“周村”“李家庄”“封家庄”“吕家庄”“孙家庄”“代家庄”“黄家庄”“季家村”“朱家庄”“王家岭”等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很多村庄如今已经成为超300户、过千人居住的大村,村名的演变和村庄的发展,足可证明古往今来这个地区的人员交往密度和家族繁衍程度。
人文历史现风骨
  给一个村子取名,最大的特点是简单易记、特点鲜明。泊里镇的一些村以人文故事和地理特征而取名,这些名字有着浓厚的地方味、文化味、历史味。如:秦始皇三巡琅琊时,文武百官要觐见皇帝必须先沐浴更衣,于是泊里南部的那座曾为百官沐浴的小岛取名“沐官岛”。相传泊里南部的南官庄村曾有一户林姓人家,家境富有,养有九十九头牛,常年在现村西水草丰茂的大沟放养,后来村庄搬迁,新的村庄就取名“撒牛沟”。东南部沿海有一座小山,名为“子良山”,位于山北侧的村庄便取名“子良山后”。泊里镇西部有一道蜿蜒曲折、形似蟠龙的丘陵,丘陵下面一个小村曾有一座庵院,于是,这个村取名“蟠龙庵”。
  也有一部分村庄因地貌取名,如:泊里镇驻地南5000米处,有一黑土墩,土墩旁的村庄曾取名“墨墩”,后来逐渐被人们称为“麦墩”。同样,镇驻地西北处有一座土山名为“塔山”,位于山一侧的村庄便取名“小塔山”。还有其他村庄,直接以当地的特色取名:以石头居多的村庄,取名“磊石”;以石岭居多的村庄取名“石岭”;以松林居多的村庄取名“长松庄”;以水草茂盛的村庄取名“草桥”。
  沧海桑田,山水形胜。这些永恒的好村名、俏地名,犹如一枚枚镌刻着历史痕迹的活化石,记录着古人聪慧的结晶,也昭示着当地历史文化曾经的辉煌。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