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人大之力,助乡村振兴
区人大常委会不断拓宽监督广度和深度,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西海岸新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仪博文
在乡村振兴的大棋盘里,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区人大常委会扛牢责任担当,立足职能职责,谋划务实举措,抓住重点工作,依法履职尽责,坚持系统思维、梯次推进,不断拓宽监督广度和深度,以高质量人大工作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新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提高监督质效,筑牢产业振兴根基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人才引进和品牌建设,积极培育蓝莓、茶叶、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强区建设,高质量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蹚出乡村产业振兴“西海岸路径”。截至目前,新区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12个、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19处、区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73家。
为系统有序推进监督工作,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制定了关于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作出了一系列制度性工作安排、提出工作要求。坚持效果导向、问题导向,精准选题,制订好工作监督计划,以创新思维推动乡村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将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内容纳入镇街人大年度工作要点,坚持上下联动、一体推进,提高监督质效。建立健全代表履职激励机制,动员并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人大代表在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引领各级人大代表带着感情、扑下身子,立足工作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引项目、建实体,以实际行动惠及民生。
同时,区人大常委会坚持综合运用法定监督方式,打出监督“组合拳”,形成监督合力,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调研视察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发展工作,凝聚涉农代表的力量和智慧,深入分析发展短板和不足,提出了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建立乡村产业发展项目储备库,完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有效渠道,因地制宜把乡村资源、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建立健全乡村产业评价认定标准体系等一揽子高质量的意见建议,并以建议清单转交区政府研究落实。
凝聚智慧力量,促进集体村民增收
针对如何引导好、服务好和保护好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下乡积极性,区人大常委会聚焦工商资本权益保护及金融服务乡村产业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挖新形势下影响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乡村产业的因素,分析难点和堵点,积极探索有益途径和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措施和办法建议。西海岸新区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与发展普惠金融有机结合,不断加大落实代表意见建议,依法推动解决涉农主体关心的突出问题,加大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力度,探索“产权抵押”贷款模式,加快推进农村各类产权抵押贷款业务,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
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区人大常委会还听取审议了全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着重从政策扶持、科技进步、产业振兴、活力源辐射、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事关长远发展的高质量建议。区政府积极吸纳研究、稳步推进落实,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新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关于加快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围绕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全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支持力度。自2022年以来,累计争取各级财政补助资金2.55亿元,扶持蓝莓、茶叶、食用菌、肉兔等全产业链发展。
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监督质效,让更多有热度、有前景的乡村特色产业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让广大农民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