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双眼!莫掉进“双十一”消费陷阱
新区规范“双十一”期间商家网络促销行为,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增强维权意识
□本报记者 李宛遥
随着电商行业蓬勃发展,“双十一”这一年度购物盛宴已成为全民瞩目的消费狂欢。然而,近年来“双十一”促销活动中的“商品价格先涨后降”等乱象却日益凸显,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大家的购物体验。今年的“双十一”促销活动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定金红包”“直播抢券”等新兴促销手段。复杂的促销规则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消费陷阱。
价格虚高优惠缩水,想占便宜着实不易
在“双十一”预售期间,众多直播间推出了定金红包活动,规则繁琐复杂,消费者需要先付定金、再付尾款,支付的定金可用定金红包抵扣。为了抢到那看似诱人的优惠,消费者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每天按时守候在各个直播间。然而,当大家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抢到实惠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价格虚高、优惠缩水等问题层出不穷,让消费者直呼“上当”。
家住长江路街道长江瑞城的消费者吕霞向记者透露,她在某知名主播的直播间里看中了一件家电,商品标注着“到手价1035元”,需付定金50元,用定金红包抵扣后,实际要支付985元。然而,几天后再进入这家店铺时,吕霞却发现一模一样的商品在另一个链接上直接售卖,价格仅为1029元。这让她直呼“这定金红包抢得也太不值了。”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某社交APP上,网友“如其是名”表示:“凑单前是632.5元,凑单后是631.66元,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结果也就多优惠了0.84元。”网友“嘻嘻”发帖说:“我前几天看的卫衣,昨天价格还是129元,今天就变成了169元,然后写着‘双十一’特价129元,还得抢券!”
网购商品货不对板,衣服鞋子退货率高
一些商家为了吸引顾客,在商品展示上大做文章,将商品图片修饰得美轮美奂,描述得引人入胜。然而,当消费者满怀憧憬地打开包裹时,却常常遭遇“商品与图片描述不符”的尴尬。
“在直播间下单后退货的概率比较高,一般来说,主播的介绍很吸引人,付款购买后却感觉质量跟主播介绍的差异挺大,所以会选择退货。”记者在峨眉山路一家菜鸟驿站采访到了前来寄退货包裹的市民赵昕,她告诉记者,今年“双十一”,她在直播间里下单了三条裤子、两件衬衣,最后只留了一条裤子,“你看这件衬衣,主播展示时是酒红色的,拿到手发现是紫色的,色差特别大。”
赵昕表示,她马上联系了卖家,希望对方给出合理解释。没想到对方的回复却十分敷衍:“由于拍摄光线和显示器差异,颜色可能会有所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这让赵昕感到愤怒和无奈。
与此同时,这家菜鸟驿站的工作人员也透露,“双十一”期间及之后一段时间内,会有一波退货潮,其中衣物类和鞋类的退货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尤其衣服更是退货的“重灾区”。
新区发布经营提示,规范网络促销行为
为进一步规范网络经营者的诚信经营行为,西海岸新区市场监管部门在今年“双十一”前夕,发布了《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经营活动的提示》(以下简称《提示》)。
《提示》明确要求网络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应严格落实商品价格公示、明码标价等相关要求,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方式开展促销活动。商家不得利用网络实施虚假交易、刷单炒信、虚假抢购、虚假评价、仿冒混淆以及其他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与此同时,区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双十一”期间要理性消费,增强维权意识。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要时刻警惕各类消费陷阱,遇到违法行为要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有关主管部门举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网购维权 律师支招
“双十一”网购套路多 收好这份“避坑”指南
□本报记者 李宛遥
定金一掷千金,事后却想反悔?明明“7天无理由退货”,却因各种原因被拒……又是一年“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推出的促销活动如火如荼,优惠券、满额减免、预售定金等促销方式层出不穷,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的关注和参与。然而,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不少消费者也面临定金退还、发货延迟、退换货困难等网购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山东齐鲁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凯,请他为消费者提供一份专业的“避坑”指南和维权建议。
定金退还有讲究
商家原因可索赔
张凯指出,定金退还问题在“双十一”期间尤为突出。若因消费者个人原因,如后悔购买或疏忽忘记支付尾款,则无权要求退还定金。因为定金旨在担保交易的顺利进行,一旦支付,即表示消费者已确认购买意愿。
然而,若商家在消费者支付定金后违约,如擅自取消订单或更改商品信息,消费者则有权要求商家双倍返还定金,此即“定金罚则”的适用。
此外,若因平台系统故障等原因导致消费者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尾款支付,消费者也有权要求退还定金,但需与商家及平台沟通协商。
不是所有商品都能
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是消费者网购时的重要权益之一,但张凯提醒消费者,并非所有商品都适用此规定。定制商品、鲜活易腐品、时效性商品(如期刊、电子数据类商品等),均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的规定。消费者在购物前应仔细了解商品信息,避免因不了解规定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在行使“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权利时,消费者需确保商品完好无损、不影响二次销售,否则将影响退换货的实现。
针对商家久拖不发货的情况,张凯表示,这已构成违约行为。若商家在此过程中编造虚假理由让消费者持续等待,或诱导消费者取消订单并加价重购,则可能构成欺诈。消费者在面对此类情况时,应保留好相关证据,如购买记录、聊天记录等,以便维权。
网购维权方式多样
注意保留相关证据
在网购维权过程中,证据的收集至关重要。对此,张凯建议消费者保留好以下4类重要证据:主体信息,包括消费者的注册账号及实名认证信息、购买记录等,以及商家的名称、地址等信息;商品信息,特别是贵重商品,建议保留开箱视频以证明商品状态;订单交易信息及沟通记录,如交易快照、与商家的聊天记录或通话记录;针对商品问题的证明材料,如检测报告、故障认证及照片视频等。这些证据在维权过程中将起到关键作用。
张凯还介绍,消费者在网购中遇到纠纷时,可以采取多种处理方式。首先,可以尝试与商家进行协商,反馈问题并表明自己的需求;如果协商无果,可通过联系平台客服或申请平台介入处理。如果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可以向消协、消保委等组织或机构反馈情况。如果以上途径都不能解决问题,消费者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向法院起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