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深入开展城市居民小区公共资源管理规范提升行动
让小区“钱袋子”鼓起来
□本报记者 陈蔚 本报通讯员 徐剑
居民小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社区服务用房、物业管理用房、公共收益等小区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关乎每位业主的切身利益。
2023年以来,西海岸新区深入梳理分析“物业领域投诉的矛盾点、群众参与小区事务的联结点、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切入点”三方面问题,抓住小区公共资源管理这一“关键穴位”,在全市率先探索开展城市居民小区公共资源管理规范提升行动,围绕小区公共资源“清、收、管、用”四个关键环节,推动综合施治,实现标本兼治,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着力以“小切口”推动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大提升”。
全面摸清“家底”
让“糊涂账”变“明白钱”
什么是小区公共资源?小区公共资源怎么用?收益怎么分配?这是很多居民关注的焦点问题。新区坚持以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为突破口,对城市居民小区公共资源进行“大起底”,理清陈年旧账、唤醒沉睡资源,让小区的“钱袋子”鼓起来。
新区通过深入研究《物业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明确将“两房两共及收益”(社区服务用房和物业管理用房、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公共收益)和“三类违约违规行为”(物业费长期欠缴、经营合同签订不合理、收益资金使用不合规)作为两大主攻方向,以小区为单位逐一建立底数信息和问题整治台账,确保清得准、路子对。为确保工作成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推动街道、社区、小区“三级书记”上手抓,做到职能部门全程指导和专业律师全程参与,确保清得稳、推得顺。自试点以来,已累计登记“两房两共”44.3万处,摸排公共收益项目及合同等2254项,已完成问题整改141个。
同时,依法依规高效盘活已清收资源,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和邻里活动阵地92处,优化小区治理服务功能;通过对闲置场所进行租赁等方式促进保值增值,新引进项目154个、实现增收308.7万元,提升小区保障能力。
着力选好“管家”
让“鱼龙混杂”变“选贤任能”
针对以往小区公共资源无人问、无人管的问题,新区坚持“先建组织再抓规范提升”,推动小区党支部应建尽建。同步借鉴农村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的经验做法,突出“党管业委会”主基调,加强党组织对业委会换届选举的领导,将业主“自发报名”与组织“推荐报名”相结合,注重由党组织从符合条件的小区党组织成员、报到党员、离退休干部中推荐业委会成员候选人,并统筹制定业委会候选人资格条件,指导按程序写入《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等文件,建立属地镇街和职能部门参与的候选人联审把关机制,确保人选质量。截至目前,已组建小区业委会820个,组建率达92%,力争年内应建尽建。
同时,积极发挥小区党组织引领协调作用,加强小区党组织对业委会运行的督促指导,推动小区党组织和业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书记主任“一肩挑”,完善“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企业”协调机制,让小区治理和资源管理有了坚实可靠的“主心骨”。
长江路街道隆基家源小区党支部指导业委会自建业主服务中心,聘请专业物业经理实行自管,并将物业费、车位管理费等纳入公共收益,一年收入达95万元,实现了不花业主一分钱自行完成6部电梯大修,并新建了电动自行车棚、整修了活动广场,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小区。
精准完善“家规”
让“被动应对”变“主动破题”
小区公共资源,依法依规归全体业主所有,由业委会具体负责监管,其管理和利用关乎每位业主的切身利益。
为实现小区公共资源的常态长效管理,新区抓住健全制度这个“牛鼻子”,从理顺体制机制破题,围绕议事决策、财务管理等容易引发矛盾和问题的环节加强建章立制,全面推行业委会“一管四统”工作模式,让业委会在党组织领导下依法履职尽责,推动小区治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下一步,新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和创新小区治理方式,进一步加强小区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切实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