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

创办青岛首家“乡村惠民工厂”,发展锦鲤养殖产业……吴志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带富一方百姓


  吴志刚(左一)在宝山镇发展锦鲤养殖特色产业。
  □本报记者 王雪

  在西海岸新区宝山镇,青岛瑞联合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志刚是出了名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多年来,吴志刚始终情为民系、利为民谋,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公司发展的首要任务。
  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吴志刚创办了青岛市首家“乡村惠民工厂”,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经验模式在全区推广。他还通过投资锦鲤养殖、开展劳务教育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三产融合、相互赋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吴志刚先后获评新区乡村振兴“公益之星”、新区乡村振兴工作先进个人、“最美新区人”等荣誉称号。

创办“乡村惠民工厂”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8年,吴志刚来到宝山镇,发现村里年富力强的妇女有的赋闲在家、无法为家庭增收,有的外出打工、难以顾及家庭。他便想:如果就近办一家“乡村惠民工厂”,是否能帮助这些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呢?
  当年8月,吴志刚便盘活宝山镇胡家村的一处闲置宅基地,将其建成厂房。随后,他又多次拜访与自身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客户,经过反复沟通协商,最终在胡家村开设了全市首家“乡村惠民工厂”,引入海尔、海信等企业的遥控器生产线,进行代加工。
  据悉,“乡村惠民工厂”采用“订单企业+惠民工厂+务工群众”的代工模式,免费培训留守妇女等群体从事简易电子器件加工,并采取“保底+计件”的方式保障工资收益。“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我出去工作不太方便。这里离家近,在这儿上班不耽误照顾孩子,每个月还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我挺满意。”胡家村村民孙丽英说道。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乡村惠民工厂”从首批为9名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到如今累计吸纳130余人,真正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2022年,“乡村惠民工厂”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完成了由小微企业到规上企业的转变。截至目前,工厂已生产合格产品1500余万件,完成产值过亿元,实现人均月增收3000-3600元。
  如今,“乡村惠民工厂”模式已在全区层面得到推广。
发展锦鲤养殖产业
“游”出致富新路子

  “要想将致富果挂满枝头,就必须有一份特色产业。”2023年,吴志刚萌生了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思路——锦鲤养殖。
  “宝山镇拥有优质的山水资源,我们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很快,吴志刚成立了宝山惠民发展集团,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锦鲤工业化养殖基地项目,项目一期建成标准生态过滤池16个、室外培育土塘4个。
  记者在该项目的优质纯种锦鲤种鱼基地看到,色泽鲜艳的锦鲤或在水中游来游去,或争先恐后地进食……“我们的锦鲤种鱼基地大力推广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目前优质纯种锦鲤种鱼长势喜人。今年孵化出的首批鱼苗,都是这些种鱼的功劳。”吴志刚向前来考察的客商们介绍道。
  “下一步,我们将做大做强锦鲤养殖基地,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把该基地打造成为集名优锦鲤选育研发、养殖生产、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高档锦鲤渔业集聚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锦鲤养殖,使锦鲤产业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帮助乡亲们打开致富大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吴志刚说道。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拓展村民就业空间

  随着惠民工厂和锦鲤养殖基地的成功,村民们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但吴志刚认为这还不够。“家有黄金千两,不如一技在身。只有让乡亲们普遍掌握知识技能,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坚实的人力保障。”吴志刚说。
  为此,吴志刚开办各类培训班300余场次,惠及6000余人次。同时,他还为培训合格的学员提供上岗机会。“我们设立了研学基地,与相关单位紧密合作,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将培训资源送到村民家门口。”吴志刚说道。此外,吴志刚还建立起社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需求台账,对有需求的人员实施精准培训,在满足“乡村惠民工厂”用工需求的同时,安排村民到协议单位定点就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有效解决了村民在农闲时节的打工需求和乡村工厂招工难的问题。
  从一名爱心企业家到乡村振兴带头人,吴志刚一心致力于不断提高村民收入,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未来,我将继续践行初心使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吴志刚说道。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