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聚“青”力量,青春更有为
红石崖街道多措并举为青年成长搭台赋能,推动青年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本报记者 仪博文
近年来,红石崖街道在新区团委的支持帮助下,聚焦“正确引领青年 组织发动青年 倾心服务青年”三条主线,坚持真抓实干,强化担当作为,积极为青年成长搭台赋能,推动青年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街道团工委获评“青岛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和乐邻”社区志愿服务队获评“青岛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街道共青团工作典型做法在省团校第40期“共青班”交流推广。
培育孵化多个“青字号”品牌
红石崖街道坚持“党旗所指,团旗所向”,建立健全“抓党建带团建、强团建促党建”双融共促工作体系,将群团组织建设纳入社区党委和经合社党支部党建年度评价工作机制,提出“团建不合格,党建不评优”要求,细化出台党建带团建6项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辖区党建团建全要素紧密共融、全链条联动互补、全过程同频共振。
同时,红石崖街道牢固树立“一个品牌就是一面旗帜,一簇星火就是一团火焰”工作导向,在全区率先启动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品牌引领”建设工程,抓品牌树标杆,以示范强引领,全面引导推进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思路创新、机制突破、方法变革。2023年,在全区率先打造发布“红枫青禾”共青团工作品牌。
今年以来,红石崖街道结合“青”力建功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全面启动青年品牌矩阵孵化工程,“沸腾青年”基层建功、“青禾小网兜”大学生青春网格培育、“青育小繁星”学团社群组织孵化、“青春小火苗”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等一大批“青字号”品牌破茧成蝶。
创新“正负积分制”考评机制
红石崖街道在开展团组织评星定级的基础上,精准聚焦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强不强、作用发挥够不够、成果成效好不好”三个问题,在辖区各级团组织全覆盖实施共青团建设夯基工程。同时,成立专班团队,分批分类摸排调研,建立健全社区、经合社、非公企业团组织建设标准化工作机制8项,优化完善团组织结对帮带、作用发挥评估等运行机制6项,精准制定不同类别团组织履职清单,全面构建履职成效评估机制,实现辖区团组织“工作规范化、流程标准化、作用能动化”水平全面提升。
此外,红石崖街道还着力推进基层团组织改革,在新区率先完成街道青工委、团工委换届,广泛吸纳20余名各界优秀青年建强团干部队伍,探索推行专兼职团干部履职“正负积分制”动态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建立正负两张计分清单,根据履职贡献予以动态计分考核,每年度结合考核积分对相关成员进行动态调整。
扩大“朋友圈”,共享“好资源”
红石崖街道充分发挥辖区资源优势,在新区率先推进区域化团建联盟建设,组织所辖三级团组织和驻街功能区、驻区高校等30余个市属、区属、校属团组织开展矩阵式结对共建,探索实施矩阵成员“场所共享、活动共办、结对共进、难题互助、资源互通、交流互动”同频共振六项机制,有效实现青春“朋友圈”开源式扩展、青年“好资源”交互式对接。
同时,联合北大“力行计划”社会实践团、青科大中德工程学院等,积极探索基层治理“青年实干家”多维融入工作机制,选聘13名驻区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兼职担任街道青工委、团工委和社区团支部委员;聘请5名北京大学研究生担任青年人才大使;聘请26名青年企业家担任青年招商大使、经济顾问,助力街道招引财源项目6个,引进财源约900万元。
“多对一”服务辖区创业青年
红石崖街道着力打造“红石汇智”青年人才服务品牌,积极链接青岛自贸片区科创岛、国际人才社区等平台,为创业青年提供“多对一”全周期咨询服务。聚合优秀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助力青科大中德工程学院组建创新创业“社会导师”智库,积极培促智库成员和创业青年“师徒结对课题共创”。目前,与青科大中德工程学院共同孵化的12个创业课题项目已启动,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共同孵化的“军耀红心”文创产品设计制作等小微创业项目落地结果。
同时,创新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一站、多点、N岗”三位一体“社会课堂”工程,在全区率先实现“青鸟计划”阶段性向常态化延展,由街道多部门联动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站,在街道机关和9个城市社区设立实践工作点,在街道机关科室和社区设立12个“青力建功”常态化体悟实践岗,分批次组织20余名高校学子进机关、进便民服务大厅开展“实景化实战式”上岗体悟实践,发动27名在校大学生组建“青禾小网兜”青年共治助理网格员工作团队,沉浸式参与小区业委会组建、城市管理专项巡查等工作,助力社区解决问题190余项,形成“民生诉求未诉先办路径探索”等基层治理创新优秀调研成果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