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聚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今年前三季度完成营收467.7亿元、增长9%
追新逐绿,聚链成势
□本报记者 董梅雪
制胶、流涎、定向拉伸……12月12日,青岛达亿星高端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随着原材料在自动化涂布机上均匀铺展,一层薄如蝉翼的聚酰亚胺薄膜逐渐在基材上显现。聚酰亚胺薄膜具有极佳的绝缘性、化学稳定性等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设备、导航设备等领域,因其技术壁垒高、性能优异、价格昂贵,被誉为“黄金薄膜”。今年6月份,聚酰亚胺薄膜在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实现投产,园区高端新材料产业发展再添生力军。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自2023年9月8日揭牌以来,聚焦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两大产业,依托董家口港区和省级化工园区优势,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今年前三季度,园区完成营业收入467.7亿元、增长9%。
向“新”突围>>
打破技术壁垒
国产“黄金薄膜”投产
“聚酰亚胺薄膜可是解决关键问题的‘能手’,它能在高温下连续稳定工作,一些物体如果穿上这层薄膜‘外衣’,性能会极大增强。”青岛达亿星高端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胜告诉记者。
聚酰亚胺薄膜具有极佳的绝缘性、化学稳定性、耐辐射等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设备、导航设备、轨道交通等领域,同时在电缆、手机、数码设备、汽车卫星方向定位装置、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产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之一。
由于其技术壁垒高、性能优异、价格昂贵等原因被称为“黄金薄膜”,也被称作制约我国发展新技术产业的三大瓶颈性关键高分子材料之一。高胜告诉记者,目前,聚酰亚胺产能仍呈现巨头垄断局面,尤其是高端应用市场,主要由美日韩等国家的少数企业占据。
如今,随着航空、航天、5G通信的发展,聚酰亚胺薄膜市场需求量每年都在增长。致力于打造国内高附加值电子信息新材料的高端新材料龙头示范项目,上达集团在新区布局建设青岛达亿星高端新材料有限公司,聚酰亚胺薄膜于今年6月份实现投产。
“目前,公司正处于试生产阶段,预计明年2月份正式投产。”高胜说,公司二期项目正在规划阶段,预计明年将开工建设。二期项目建成后,聚酰亚胺薄膜年产能将达到1500吨,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材料实行进口替代、填补国内市场空白、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绿色发展方面,达亿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在生产设备上做文章,设备节能降耗效果显著。“相比同类企业的同类设备,我们一条生产线每月耗电量可减少20万度,能耗能减少30%。”高胜说。
向“优”而行>>
升级服务机制
优质项目纷至沓来
从2021年底开工建设到今年6月份建成投产,高胜坦言,项目落地投产离不开董家口经济区的大力支持,建设过程中管委及时排忧解难,靠前服务“随叫随到”,厚植企业茁壮成长的优渥土壤,最终项目得以提前达产。
“在董家口经济区管委的积极协调帮助下,我们顺利建成园区首个研究院——达亿星化工新材料研究院。”高胜说,研究院建成后,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技术创新,生产更具前瞻性、更高性能的电子材料系列产品。
协助企业成立研究院只是董家口经济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
近年来,董家口经济区不断升级优化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2022年5月,董家口经济区推出“一对一”联系企业服务机制,深入企业宣传惠企政策,收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今年3月份,将该机制优化升级为“入企小分队”服务机制,实现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的转变……
服务机制迭代升级,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的同时,也吸引着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这片投资兴业的沃土。
截至目前,园区已入驻规上工业企业22家,拥有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等4家市级产业链链主企业。
“链”向未来>>
壮大产业集群
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是全市规划建设的首批产业专业园区,也是面积最大的市级产业专业园区。自揭牌以来,园区向“新”而行,逐绿提质,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低碳新动能。
于化工产业发展而言,环保是关键。近年来,董家口经济区全力打造集智慧、绿色、安全、循环于一体的专业园区,通过建立企业内、产业间、区域组团间和公用设施间四大循环体系,实现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青岛特钢、金能化学等多家企业形成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
同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2024年,青岛特钢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海湾化学连续三年入选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青岛特钢、益凯新材料2家企业入选省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数量占全市一半。
项目是园区的基础,创新生态则是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向上突破的关键。董家口经济区不仅立足于大项目的“招引”,还从科技创新的策源到研发、智造等全产业链着手,促进创新链、价值链深度重构,力求达到“核聚变”的效果。目前,总投资10亿元的中试基地项目一期完成中试车间主体施工,16个中试项目拟入驻,届时,将为企业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试配套、转型升级提供服务载体。
集聚龙头项目、产业虹吸效应,加速项目落地、推动投产达效,加快强链延链补链,如今,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正推动产业迈向规模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持续提升发展位势能级。“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规划发展布局,突出发展新材料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推动园区升级发展。”董家口经济区经济发展部工作人员徐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