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范广益带领团队在探索海洋生物源代码的路上执着前行
科研无止境,登峰不止步

范广益始终践行“登峰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
□本报记者 李涛
主编并发布年度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报告《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白皮书》;截至2024年底,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等资助,累计主持或参加国家、省、市基金项目10余项……他就是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范广益。多年来,范广益致力于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践行“登峰精神”,主导发起“万种鱼类基因组学”“万种软体动物基因组学”“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学”等基因组研究计划,探索海洋生物源代码,带领团队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
建成华大基因北方中心
致力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2010年大学毕业后,范广益便加入了华大集团。从最初从事植物研究,到动物研究,再到在海洋生物研究领域持续取得重磅突破,范广益坦言:“其实也曾有过迷茫,但在华大提供的平台上,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热衷的研究方向,并坚定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华大集团的愿景与使命——“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在范广益眼里曾是一句空话,但随着实际工作的开展,范广益发现,原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真的可以造福人类,“不管是鱼类的育种研究,还是海洋微生物领域的研究,都能切实地服务于人类生活与健康。”
2016年,范广益来到青岛华大,立志要将这里建设成为华大集团的北方中心。
“刚来青岛华大的时候,团队只有20个人,但园区门口贴着很宏大的名字——华大基因北方中心。我当时心想这是哪来的勇气,人、钱、资源什么都没有,怎么称得上北方中心。但我们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每天心里就想着我们要对得起这个名字。”范广益说,“现在真的把这里建成了华大集团的北方中心,我们有86亩地,建成了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首个时空组学交付中心、全球最大通量基因测序仪研发生产基地。”
目前,青岛华大园区有600多名员工,从2017年起招聘的员工中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我一直提倡的是希望大家在华大学习实践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以后不管是继续学习深造、到学校培育人才,还是去企业工作,都能够为这个行业拓展更多的方向,把生物学、基因科技推广到各个领域。”范广益说。
构建迄今为止最完整的
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
今年9月4日,华大联合国内外机构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完成构建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
范广益介绍,2015年,国际组织Tara Ocean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个全球海洋微生物的专辑研究成果,在此后长达九年的时间里,CNS主刊上只发表过4篇全球性的海洋微生物组学研究成果,而且那些科研论文都没有中国作者的身影。
“我们这一次发表文章,标志着中国学者在全球性海洋微生物研究领域实现了突破。”范广益说,“我们构建的数据库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跨越了从2009年到2023年的时间,大概240TB数据,构建了超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和24.58亿个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组,包含从南极到北极、从近海到深远海、从表层海洋到万米超深渊等多样化的海洋生境。”
据悉,该数据库是已报道海洋基因组数据库Tara Ocean的3倍、蛋白序列库的60倍。“我们的数据库9月5日正式公布,随后的一个月左右时间里,在国家基因库的下载量近30万。这样高的下载量,意味着该数据库为全球的生命科学研究、工业应用和生物医药开发等多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范广益说。
做科研就像攀登珠峰
不能遇见困难就退缩
范广益加入华大开展科研工作已有14年时间,他坚信,生命科学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在范广益看来,尽管人类对生命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这也正是科研工作的魅力所在。恰如攀登珠峰,科研工作者在探索未知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也许有95%的时间都处在非常困难的阶段,最终也只有5%的时间,研究结果出来了,很兴奋,兴奋一段时间又进入到下一个纠结郁闷的状态,像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峰那样,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多年来,范广益一直践行“登峰精神”,“做科研不能一遇见困难就退缩。我经常和大家说,在项目里遇到困难,是科研工作者的福分。遇到一个科学问题,能把它解决了,才能体现出我们的价值。”
使命感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基因科技造福人类”是华大集团的愿景与使命。“不管我们做什么研究,都要围绕‘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这个愿景与使命。这个目标很明确,所以即便我们在做海洋领域的研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造福人类,包括服务人类的生活、工业生产和人类健康。”范广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