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吉利河水库建设始末(下)

▲青山环抱中的吉利河水库
□逄树林 史新
吉利河水库工程的施工过程,如同一曲催人奋进的战歌,奏出了时代强音。在当年那种艰苦的施工条件下,它的建成如同精卫填海般令人惊叹。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这段往事,更重要的是从这段历史的考证中去寻找、继承那些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水库大坝合龙时
为确保吉利河水库工程顺利进行,胶南县委、县革委会于1970年10月中旬召开各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会议,进行了全面布置和具体安排。根据季节气候变化,总体工程设计规划将工程主要分为三期,采取包工包段措施突击会战,依次完成。
1970年11月9日,大场、小场、海青、张戈庄4个公社抽调1.3万名民兵和驻胶南某部队的500名官兵组成施工队伍,水库正式开工建设。各公社参战民兵按部队编制,编成4个民兵团,下设营、连、排、班,工程任务以团为单位分段包干。
时值初冬,温度骤降。施工人员不畏天寒地冻,纷纷卷起裤腿,跳入寒冷的河水中,用热忱抵抗严寒,尽力完成每一项艰巨的任务。
经过76天的艰苦奋战,1971年1月14日,水库清基回填任务圆满完成。清基深度达9.3米,累计回填沙土105987方、完成筑坝沙土134813方、采石7846方、拆运原十字路水库放水洞石料317方。吉利河水库工程取得了第一场战役的胜利。
清基回填工程完成后,水库筑坝、新村规划、移民安置等任务接踵而至。1971年春节后,胶南县委、县革委会立即召开各公社党委书记、分管水利的革委会主任会议,要求参加水库建设的各公社明确任务,集中劳力、工具,全力以赴突击4个月,打一场全民筑坝的人民战争。
正月初十,大场、寨里、张戈庄、张家楼、王戈庄、灵山卫6个公社的5000名民兵,先期抵达建设工地筑坝。随后,海青、小场、藏南等14个公社的14042名民兵,分批到达水库筑坝工地,仍按部队编制,编成4个民兵团、15个民兵营、203个民兵连,众人齐心协力、热火朝天地开展建设工作。
历经四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建设队伍成功截断吉利河。至1971年6月10日,总计完成土、石、沙工程量1041602方,基本达到溢洪防洪的目的。此时,剩余的大坝合龙、护坡工程部分是水库能否安全度汛的关键。大坝合龙所需沙土质量要求严,工程质量要求精,而当时面临“三夏”生产,大汛期又即将来临,尚有沙、土、石72653方工程任务亟须完成。由于坝高坡陡,需到远处推运沙土,加之天气炎热,给工程施工增加了困难。
为此,县委决定原参加筑坝的公社中,除4个公社(寨里、张家楼、王戈庄、灵山卫)另有任务外,其余16个公社继续参加水库工程建设。大场公社和张戈庄公社除移民村外,均按劳力的5%抽调,组成常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业队,主要进行水利配套工程建设;海青、小场、张家楼等公社按每生产队1名民工的标准,抽调3907人组成突击队,至1971年7月底突击完成了大坝合龙任务。至此,高20米、长1000米的吉利河水库大坝拔地而起,桀骜不驯的吉利河被拦腰截断。
那段催人奋进的岁月
如今,当我们回顾吉利河水库的建设历程时,能感觉到冲锋的号角依然嘹亮,工地上空的红旗依然迎风飘扬,那段催人奋进的岁月并没有随风淡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是一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大坝建设者们在水库修建中奏出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战歌。
——团队的凝聚力。大场公社民兵团通过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教育,激发全团民兵在水库建设中的热情和干劲。在清基战役中,民兵团连续24小时轮流作业,日夜奋战在深达9.3米的工段上,直至夺取清基工作的全面胜利,被表彰为标兵团。
寨里公社民兵团在移民建房中,抱着对库区人民极度负责的态度,率先高质量完成移民建房任务,受到库区人民的好评。辛安、王台、藏南公社党委在水库建设中由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开展工作,采取劳力、时间、工具三集中的方式,有效加快了施工进度,提前完成了所分配的工程任务,成为第一批向县委、工程指挥部报捷的单位。
——硬汉的执着。张戈庄公社民兵团副团长王永田是团部专职干部,因年龄较大被安排分管后勤工作。他却主动请缨到第一线参加施工,及时出现在急难险重位置,并多次带头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施工,受到工程指挥部的表彰。
小场公社第十一连老民兵王增,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感受到新中国的温暖,当时已65岁的他在清基回填中勇挑重担、日夜奋战,第一个跳进水中守住排水龙头。在筑坝中,他不顾年老体弱,争推运土车,车绊终不离肩,被人们称为“人老心红的硬骨头”。
——“铁娘子”的风采。大场公社民兵团四营女民兵解佃美,带领女民兵始终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面对寒冷无所畏惧,和男同志一起下水作业。女民兵们重活累活抢着干、清基下水跑在前,被工程指挥部誉为水库建设的“红色娘子军”。
海青公社民兵团六营女民兵娄英美,在筑坝的突击战斗中和男同志一样,争推三个篓的运输车,被大家称为大寨式的“铁姑娘”。
——子弟兵的印记。在水库施工中,驻胶南某部队的官兵为全体参战民兵树立了光辉榜样,立下了卓越功勋。施工过程中,官兵们不怕天寒地冻、烈日炎炎,哪里任务最艰巨、哪里最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腊月底,天气突变,强冷空气来袭,雪花飘飘、滴水成冰,许多战斗在大坝上的民兵得了流感,并有蔓延趋势,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展。部队党委得知后,迅速派来医疗队,进行群防群治,遏制住了流感病毒传播。转年正月初一,部队首长又带领部队翻山越岭20公里,长途拉练来到了工地,与广大民兵一起战斗。
吉利河水库精神永存
吉利河水库的修建,是原胶南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其中蕴含的吉利河水库精神或者叫水库移民精神,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为了建设吉利河水库,6000余名库区群众舍小家、为大家,以举家迁移、搬离故土的牺牲,换来了水库工程的顺利建设。
袁新友,原张戈庄村人,时任张戈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戈庄村人口多,移民后需分4个自然村进行安置,集体财产分配、群众搬迁等事务繁多。为此,袁新友一心一意为群众,想方设法解民忧。有一个移民户,在新建房屋时由于无钱购买檩条致使房屋停建,袁新友得知后,从自家挑最好的木料送过去,而自己和家人却在窝棚里住了三个多月。
——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建设吉利河水库,虽然直接受益的是吉利河流域的公社和群众,但各部门、其他公社同样积极组织干部、党员、群众4万多人,日夜奋战在拦河打坝、移民房建设等工地现场,形成了全社会、全方位、多形式支援水库建设和移民安置的生动局面。
新建立的卫东村,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贫瘠,一直找不到合适人选担任党支部书记。经过多方考察,公社党委、移民工作队决定让时任联办中学教师的宋成亮任卫东大队党支部书记。宋成亮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教师岗位,并在上任后立即走家串户动员村民配合移民工作,短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搬迁任务。在家园重建过程中,宋成亮又带领群众在几年内建成高标准大寨田100余亩、修建塘坝4座、铺设生产路3000余米、植树造林40亩,改善了村庄的生产条件。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广大库区移民怀着为胶南水利工程建设作贡献、为子孙后代谋幸福的信念,在贫瘠的山地丘陵上、荒山沟壑间,克服重重困难,建起生态良好的新家园。
1943年曾参加过上海战役的共产党员宋在尧,移民后被安置到向阳村。规划建房后,宋在尧联系本大队社员吴连、李全,主动请缨到工地搭建简易棚,垒灶支锅,为建房民工烧水、煮饭,并日夜守护工地、看护工具,直到全村人都搬进新居。而他一家九口却挤住在邻居家的猪棚里过了春节。
——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面对较差的生产生活条件,库区干部群众不畏艰苦、开拓进取,发挥山水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生态养殖、食用菌种植等特色农业,一步步走上了增收致富道路。
新建村建成后,袁新友服从组织安排,到自然条件较差的团结村任党支部书记。到任后的第一年,他带领群众进行了以修路、打吃水井、修建梯田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年又带领群众在村东荒沟薄地种植板栗60亩,并制定团结村五年发展规划,带领村民建设新家园。
伟大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时代的旗帜,是干事创业的支柱,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吉利河水库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