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商街,点燃乡村振兴强引擎
海青镇打造北茶商街乡村振兴综合体,贯通“阵地建设-人才引育-强村富民”全链条

海青镇打造北茶商街乡村振兴综合体,蹚出共同富裕新路径。

▲“三乡人”学院聚力服务人才就业、创业和兴业。

▲共富海青茶食工坊进行直播销售花馍。
□本报记者 谭宁
本报通讯员 申杰 弭宝峰
党建引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红色引擎”。近年来,海青镇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立足北茶商街平台资源,突出茶韵小镇特色优势,打造集基层党建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共同富裕实践于一体的北茶商街乡村振兴综合体,贯通“阵地建设-人才引育-强村富民”全链条,持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建强党建综合阵地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海青镇聚焦创特色强功能,擦靓“绿茶小镇党旗红”党建品牌,高起点打造2000余平方米镇级党校,串联万亩茶山等6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健全“1个学习课堂+N个实践教学点”的办学体系,开设实用实战型培训课程,让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中体悟实践,获评山东省重点镇街党校、新区首批镇级干部人才教育基地。
以镇级党校为平台载体,海青镇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搭建镇、村两级干部“大比武”擂台,开展以茶园管理、农产品销售、特色产业发展等为主题的“头雁争先、擂台比武”活动10余期,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锤炼一支讲政治敢担当、抓增收带致富、爱百姓谋幸福的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此外,海青镇还创新打造传统茶文化与廉政文化相融合的“茶廉”文化教育基地,组建由“齐鲁乡村之星”等20余名先模人物为核心的讲师队伍,开设《茶润初心》茶廉文化主题特色课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为强化北茶商街资源统筹,我们组织各入驻项目、村党组织、茶企、专业合作社等成立北茶商街乡村振兴综合体非公党委,让各类主体对外一个形象展示、一个声音说话,不断延伸扩大党组织影响力。”海青镇党委副书记杨松介绍道。
综合体非公党委成立以来,先后组织成员单位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斗茶大赛等活动,探索新型合作方式,推动平台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
>>引育并重 全面发力<<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三乡人”学院作为北茶商街乡村振兴综合体的重要示范点之一,承担着服务人才就业、创业和兴业的功能。“‘三乡人’学院取名自‘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我们的创建目的就是激发原乡人、留住归乡人、吸引新乡人。”海青镇组织委员刘伟说。
订单式培训原乡人就业,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设直播电商、企业管理等培训班,进行项目路演等仿真训练,已帮助600余名茶农实现技能提升、就近上岗。全流程服务归乡人创业,实施创业全流程闭环服务,建立职业规划导师团,科学指导归乡人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高返乡创业成功率。目前,已成功孵化茶多酚啤酒等企业13家。专业化吸引新乡人兴业,与山东茶叶学会等机构合作,创设5处专家工作站、产教实训基地,累计帮助50余名新乡人在海青兴业。
“为吸引优秀后备人才回流,我们还成立乡村振兴‘红帆支部’,将综合体作为‘红帆支部’活动主阵地,通过向入驻商街的重点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开设‘红帆支部’大讲堂集中学习等方式,吸引青年人才向组织靠拢,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力与向心力。”海青镇“红帆支部”书记黄鹏瑛说。
目前,“红帆支部”已吸引入驻项目14个、从业人员60余名,挖掘11名优秀青年分子,吸纳3名高素质农民发展为党员。同时,支部举办“雏雁返乡 助航成长”系列活动,招募6名海青籍大学生暑期实践,组织30余名返乡大学生和年轻干部座谈交流,探索“一对一”干学结对成长机制,激发学子回乡就业创业热情。
>>链接资源 激发活力<<
搭建同兴共富平台
如何使综合体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立足各类项目和产业优势,海青镇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运营的发展思路,引导北茶商街驻地村坳里村成立共富公司,将原本松散的各个商户组织起来,对外统一承接培训、研学等各类资源,以市场化方式运营乡村振兴综合体,大力发展培训研学经济,实现“综合体+村集体+商户+合作社+农户”五方共赢。
共富公司聘请KOL产业园作为第三方进行运营,先后开发了“海青有礼”系列产品、“海青上品”小程序,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将茶旅研学作为刺激消费和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创立海小青“趣”研学IP,整合共富海青茶食工坊、得胜楼大戏院、北茶文化博览园等研学基地,推出四季主题农文旅研学线路,开设茶叶采摘、炒茶体验、茶园写生、游戏拓展等特色课程,联合公益组织开展点茶、花馍制作、茂腔展演、公益市集等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巾帼志愿者、乡村好青年打造助农直播间,线上推介特色农品,激活“家门口”的共富流量。
截至目前,综合体已承接省内外各类培训班108期,培训学员2万余人,坳里村共富公司直接营收315万元,蹚出一条以培训经济推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