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鳜鱼喜丰收,“游”出乡村致富路
大村镇鲜达陆上生态循环养殖园区首批鳜鱼成功出鱼,吸引顾客争相订购

▲鲜达陆上生态循环养殖园区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冬日暖阳,出鱼正忙。近日,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西南庄村的鲜达陆上生态循环养殖园区迎来丰收时刻。温室大棚内,首批养殖的鳜鱼成功出鱼,实现了新区淡水高密度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零”的突破。
6000斤鳜鱼喜丰收
吸引众多客户订购
在养殖园区一块被单独分割出来的区域内,几条鳜鱼在水里游来游去。一旁的工作人员拿起手抄网,挑选了一个个头合适的鳜鱼捕捞上岸,经过检测、称重等工序后,将这条一斤半左右的鳜鱼装进了充氧运输袋中。
“这是昨天客户预订的鳜鱼,今天一早我们就安排挑选打包。现在预订鳜鱼的客户基本都是青岛本地客户,我们将鳜鱼放进充氧运输袋里,能够保证鳜鱼到达客户手上时还是活蹦乱跳的状态。”鲜达陆上生态循环养殖项目经理王春光介绍,“2024年7月份,我们在养殖园区投放了1万余尾鳜鱼苗,经过数月的精心养殖和科学管理,如今,首批鳜鱼已经长至理想规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第三方专业检测公司检测,符合上市销售标准。”
据介绍,此次出鱼量达到6000余斤,吸引了众多客户的关注和预订。“去年11月底,我们又投放了10万尾鱼苗,预计出鱼总重量可达10万斤以上,销售额将达到500万元以上。”王春光透露。
项目二期今年开工
产值将达2.2亿元
鲜达陆上生态循环养殖园区位于大村镇西南庄村,项目总投资3.7亿元,是2024年青岛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项目立足市场需求链接新兴业态,充分利用大村镇的资源与区位优势,构建了集养殖、生物过滤、集污、增氧、监控于一体的现代化养殖系统,实现水产养殖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项目采用浙江大学胡春义博士团队自主研发的“微藻-膜生物反应器”专利技术,辅以物联网技术和先进的循环水养殖设备,改变了传统水产养殖中粗放、低产、高污染、低回报的模式,实现了污水零排放的绿色养殖。
据了解,项目一期车间计划建成28套养殖系统,目前15条生产线投入使用,二期车间计划于今年开工建设,届时整个项目的养殖规模将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年产鳜鱼400余万斤,产值达2.2亿元,同时可解决周边村庄近百人的就业问题。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项目从开工建设到首批鳜鱼成功出鱼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短期见收益。这离不开西海岸新区、大村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项目选址和用地审批等方面提供了耐心细致的服务。”王春光说。
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打通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青年人才智力链接通道,大村镇创新打造“龙马院景”共富模式,积极探索“先锋人才+特色院落+富民产业”发展路径。“在我们的积极争取下,西海岸新区‘博士小院’成功落户大村镇,吸引了来自清华、北大、浙大等知名院校的30余名博士人才入驻,胡春义博士就是其中的一员。”大村镇群团部门负责人王玉娟说。
作为全国重大海洋项目人才、西海岸新区“一事一议”创业人才,胡春义成立了青岛鲜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最终与城发集团达成合作,在大村镇建成了鲜达陆上生态循环养殖园区,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了技术人才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以水产品稳产保供、渔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设施渔业,鲜达陆上生态循环养殖项目就是新区因地制宜发展渔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此次顺利出鱼,实现了新区淡水高密度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零’的突破,对于优化全区渔业产业结构、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海洋发展局渔业管理科工作人员张镇说道。
下一步,大村镇将继续聚焦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发挥“科研团队”“农村电商团队”等人才优势,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