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西海岸年俗
□崔启昌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农历年(又叫阴历年)的最后一天和第一天,俗称“过年”。不过,从腊八节或小年开始,到元宵节这段时间,也被人们习惯性地叫作“过年”。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人们会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当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
壹
中国年味 世界共享
史料记载,“春节”一词开始使用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民俗众多,包括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守岁、吃饺子、给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等。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部分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从跨越亚、非两大洲的埃及到南美洲的巴西,从美国纽约帝国大厦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中国农历新年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国风”。春节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俗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随着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越来越多,中国春节在海外“遍地开花”,逐渐被各国认同,并吸引越来越多当地人参与其中。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世界上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民众带去欢乐体验。春节是中华文化的综合性载体,它包含文艺、饮食、信仰等多个维度,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在海外,春节已成为一种文化纽带。
2006年,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了一项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贰
年俗,一场文化的洗礼
在西海岸新区,一到腊月,人们便纷纷进入“备年”的快节奏生活中。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货,吃的、穿的、喝的、用的无所不备。腊八节以后,准备工作更加繁忙,开始打扫卫生、请春联等。“辞了灶,年来到”,一过辞灶日(小年),人们便忙着购置尚缺的年货、大扫除、做豆腐(谐“都福”音)、蒸馒头、做豆包(意喻“都饱”)、做年糕(意喻“年年高”)、煎炒蒸炸肉鱼,还要购买碗筷(寓意“添丁加口”)。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扫院子,将水缸挑满水,在室外贴春联和“福”贴,在室内贴窗花等。早饭后收拾家具,堂屋挂影(又称挂“祝梓”),设香案,摆供品。在院中设“天地棚”,供“真宰”神位。中午全家吃“隔年饭”,饭后(有的是饭前)全族男人到祖坟祭祖,请祖先们“回家过年”。晚九点左右点香烧纸、放鞭炮“接灶”。孩子们手提灯笼、燃放鞭炮,上街尽情玩耍或到邻居家串门,通宵不眠,称“守岁”。午夜,家家红烛高照、焚香烧纸,祭祖先,放鞭炮,户户祭拜天地,按一定方向迎祥纳福,全家人在一起吃饺子。饺子内,或包入硬币、大枣、栗子、红糖。吃着硬币预示当年发财,吃着大枣和栗子意为早得吉利,吃着糖饺意为日子甜蜜。吃饺子前后,家庭内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则给晚辈分“压岁钱”,俗称“压腰钱”。
关于“压岁钱”的来历,西海岸的乡间还有段传说:古时候,有一全身皆黑的小妖,名曰“祟”,长得十分吓人,每逢除夕晚上都会出来吓唬小孩,它用手在熟睡的小孩头上摸三下,小孩就会不停地哭,发高烧、说呓语,几天不退烧,变得呆滞。人们怕“祟”伤害小孩,就点亮蜡烛,团坐不睡,称之为守“祟”。有户人家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放在小孩枕头下,小妖来了,枕下飞出一道亮光,把小妖吓跑了,据说这是八仙保佑。后来人们每到除夕夜,就用红纸包钱放在小孩枕头下,称“压祟钱”,后来发展为“压岁钱”。
午更过后意味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男人要到本族长辈家中叩头拜年,称为“跑年”“走年”。同时,相互问候“过年好”,互祝“恭喜发财”等。翌日,邻居之间互相拜年。正月初二晚再次燃放鞭炮、叩拜、吃饺子,谓“送年”。从除夕至初二晚间,家家夜不闭户、人不脱衣、不扫地、不扫炕(床),到初二晚“送年”以后,才恢复常习。初三看岳父母,初四看姑舅等。
过年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如:不说不吉利的话和字,水饺破了要说“挣”了,吃蒜要说吃“义和菜”,事办完了要说办“好”了,算盘说成“盘子”,香烧完了要说“尽”了等。除夕夜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让孩子哭等。
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张灯彩、放鞭炮、燃烟火和开展民间的舞龙灯、跑旱船、跑驴、踩高跷、扭秧歌等。旧时,一般农家吃不上元宵,多数只吃饺子。上世纪80年代起,域内市场始有“元宵”销售,居民在正月十五早上或晚上吃水饺、吃元宵。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传统节日春节才算真正落下帷幕。
叁
过年,一抹最暖的乡愁
常言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西海岸新区陆域面积2129平方公里,有村庄数百个,村与村相隔距离不尽相同,风俗习惯当然会有差异。笔者的故乡在铁山街道的一个小村庄,东与王台街道的殷家台村、石灰窑村毗邻,北与宝山镇的林子村、前沟村相近,南与胶南街道的李家洼子村、大报屋村相挨,西边紧邻本街道的苗家村、王家沟村。村与村近在咫尺,可年俗中的赶年集、蒸年糕,还有放鞭炮等却差别明显。
笔者老家的左邻右舍十分看重年俗中的赶年集。农历腊月逢五排十的宝山尚庄年集和或逢四排九的王台大集必定要赶。集上,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腊月里农活儿少,因此村里人都把赶年集说成“逛年集”,一字之差,便把人们在这段时间里欢喜迎年、惬意购物的心境与场景呈现出来。
请对子,是过年家家要做的“大事”。老家周围村庄的人们也叫“买对子”或“写对子”。进到腊月,尤其是过了腊八节,村里有学问的、有挥毫泼墨技能的,还有在村里任职的能写会画者都成了街坊邻居盛邀的“香饽饽”。村里人老早备好纸墨,有各自出句的,也有书写者给出上联、下联和横批的。村里不算宽敞的办公室里,炉火通红、墨香缭绕,大伙儿一早兴冲冲而来,临近中午甚至过晌后才拿着请到的大红对子欢欢喜喜回家,这番场景每年都会持续到腊月根儿。
蒸年糕是各家“女掌柜”们腊月里的主要营生之一。进了腊月门,各家米、豆早已淘洗干净,晾晒停当。排队碾米碾豆是太阳临近升至中天时开展的。此时,你家碾罢我家登场,大家挥洒着汗珠,聊说着家常,手扶碾棍一圈复一圈……待无数圈走完,米、豆便在碾砣的持续碾压中变成了做香饽饽、包豆包、蒸年糕的上好食材。推碾活重,因此村人往往会相互帮衬,上家碾好,不着急回家,伸援手推碾帮着下家碾,你帮我,我帮你……那场景既热身,又暖心。如此,村子里的腊月竟一下子充盈了些许友情跟亲情。
大年夜和元宵节,笔者所在的村子家家户户除了撑秆挂鞭放炮仗、支摊点火看烟花外,还要组织一帮子青年劳力搞打铁花。铁花筒摇起来时,直径百余米的场子里金花四溅,煞是好看。彼时,村里人欢乐喜庆的情绪达到了极点。过完年好长时间,看打铁花的感受还是村里老少茶余饭后的谈资。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岁末年尾,每每说到春节习俗,没有人不会想到歌唱家雷佳唱响的歌曲《乡愁》。其声情并茂的演唱不仅让游子念起故乡、念起节俗,也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家园曾经的过往、为烙印于脑际间无法割舍的乡愁而增加了情感。年俗非一时形成,它沉积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有让人身热心暖的魅力,也有让人永远心动的功夫,更有别样的诗意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