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区人大代表、宝山地秧歌第六代传承人刘瑞华——

把西海岸非遗保护好传承好


  □本报记者 李涛

  西海岸新区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宝山地秧歌便是其中一项。
  区人大代表刘瑞华是宝山地秧歌第六代传承人。他虽然已经退休,却依然忙碌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路上,一有空就去社区、学校宣传宝山地秧歌。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刘瑞华就如何加大非遗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健全管理制度、壮大传承队伍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建议。区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多次就此座谈商讨,并在2024年3月4日下发《关于开展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通知》,加大非遗保护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
  “我们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大力发掘民间非遗能人,持续培育和壮大非遗传承队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深入推进非遗传承传习活动,通过实物展示、专题演出、研讨讲座、非遗申报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加深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形成全社会保护非遗的合力。”区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徐智勇说。
  “针对我提出的建议,区文化和旅游局做了大量的工作,举办了很多公益培训班和公益演出,这对于宝山地秧歌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刘瑞华说。
  如今,新区文化部门每年开展各类非遗进校园公益培训30余期,传习传承1000余人次;公布两批区级非遗工坊17个,推荐9个区级非遗工坊为青岛市级非遗工坊;全区共有111项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山东省级非遗名录7项、青岛市级非遗名录11项、区级非遗名录90项;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5人。
  区文化和旅游局还进一步挖掘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探索“非遗+项目”“非遗+产业”的模式,并形成一定发展规模,促进非遗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让非遗技艺活起来、非遗产品火起来、非遗产业旺起来,更好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深挖新区的非遗内涵,创新非遗展现形式,找准非遗与旅游的结合点、契合点,统筹做好非遗资源整合、布局优化、品牌塑造、产品开发,推动融入非遗元素的文旅产业成为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徐智勇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