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镇农民刘立忠义务为村里手绘文明墙,昔日困难户成了公益“画家”
他用色彩扮靓美丽乡村

刘立忠正在为自己的墙绘作品进行补色。
□文/图 本报记者 谭宁
近日,记者在海青镇茶原村采访时了解到,64岁的村民刘立忠热爱绘画多年。曾经,他是村里的困难户,在脱贫攻坚政策扶持和政府部门的大力帮助下,让他彻底甩掉了“穷帽”。如今,他成为一名乡村公益“画家”,用一双巧手扮靓村庄环境,以“一墙一风景,一画一文明”为信念,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鲜活的文化灵魂。
艰难时刻
绘画成为精神寄托
2月18日上午,走进茶原村,道路两旁墙面上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墙画引人注目,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与村庄的整洁环境相得益彰。
见到刘立忠时,他正戴着口罩匆匆赶来。记者注意到,面前的这位老人身形瘦小、不善言语,谈及绘画,他谦虚地表示:“我没读过书,也没接受过专业绘画训练,全靠模仿和自学。”
刘立忠的绘画之路始于三十多年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刘立忠自小家庭生活困难,没读过几年书,平日里他喜欢翻翻书、看看电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档绘画节目,于是便开始跟着电视学习。三十多年来,他不断临摹、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刘立忠的妻子患有智力二级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刘立忠一边照料妻子,一边为生计奔波。然而,每当他执笔作画时,妻子总会安静地坐在身旁,陪他专心创作。“老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经常外出,我希望通过画画,丰富她的精神生活,让日子充实起来。”刘立忠说,绘画不仅是他的爱好,更是困境中一家人的精神寄托。
感恩帮扶
妙笔绘就乡村新景
考虑到刘立忠的实际情况,2016年,刘立忠一家被列为脱贫享受政策户。2022年11月,茶原村为刘立忠提供了一份城乡公益性岗位工作,解决了其就业与照顾家人的难题。生活稳定后,2023年,刘立忠主动退出低保,希望将惠民政策留给更需要的人。
生活改善的刘立忠心怀感恩,主动投身乡村建设。两年前,当他得知村里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时,便第一时间找到村党委书记刘祥平,表达了自己想通过画画为村里做点贡献的想法。“我想用画笔画出咱农村的人和物,展现出农村的新风貌。”刘立忠说道。
刘立忠的想法得到了刘祥平的大力支持。此后,一辆电动自行车、一盒颜料、几支画笔,成了刘立忠走街串巷的“伙伴”。他把村子当成了露天画室,以身边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为素材,将自己眼中的美丽用画笔呈现在墙上,画出了一位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乡村振兴的期盼。
如今,茶原村仿佛在刘立忠的笔下“活”了起来,他用画笔给原本单调的村庄赋予了绚烂的色彩。一幅幅传统文化、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等诸多元素融合的画作,不仅构成了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和传播文明的新窗口,更成了茶原村独特的文化名片。
附近村庄看过刘立忠的墙绘后,纷纷邀请他去作画,他始终坚持义务作画。“能为村里做点事,我感到很满足。这两年,经常一画就是数小时,从没数过自己画了多少幅画。我就是个普通农民,能用自己的爱好回馈村里,就感觉值了。”刘立忠告诉记者。
从困顿中寻找光明,在平凡中创造不凡。这位花甲老人以最朴素的方式,为乡村留下了文明的印记。他的故事,正如他笔下的色彩,温暖而明亮,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乡村建设,共绘乡村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