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创新农村基建审计模式,审计作业时间从预期90天压缩至20天
巧用无人机,助力审计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李宛遥
记者近日从区审计局获悉,该局在2022年农村基础设施一揽子建设项目审计中,通过深度应用无人机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审计新模式,将传统审计作业时间从预期90天压缩至20天,实现了审计效率与精准度双重突破。
此次审计覆盖13个镇街、28个自然村,涉及道路硬化、排水改造、绿化提升等7类工程14个项目,区域面积达1780平方公里。针对审计内容“区域大、点散、面广”等特点和难点,区审计局创新建立以审计组为核心,配以无人机飞测图像技术辅助,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参与,贯通施工端到审计端的“4+2联审会议”模式。在联审会议上,无人机航测影像、BIM模型、工程量清单等多维数据实时交互,疑点问题可实现“现场分析-即时复核-当场确认”的闭环处理。这种“施工端到审计端”直连模式,可大大压缩单个项目的结算核对时间。
面对乡村地形复杂、项目分散、交通不便等难题,区审计局选聘专业机构对2022年农村基础设施一揽子建设项目进行无人机航测,全面采集并生成可视化、可应用的数据信息。“过去需要数十人奔波数周的野外作业,现在通过无人机两天即可完成全域数据采集。”区审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实现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区审计局还与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签订数据共享协议,与山东科技大学审计处和计算机学院、土木工程和建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探索开展审计工作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优势,为投资审计提质增效铸造“智慧母机”。这种“政府部门主导+专业机构支撑+高校智力赋能”的合作模式,不仅为单个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更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智慧审计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