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加快推动青岛影视产业集群生态优化

  □王丽莎

  随着数字化转型和区域经济升级深入推进,城市土地利用正逐步从单一的经济开发模式向生态、社会和文化多效益协调发展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影视产业作为我国现代化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从“市场大国”向“制作大国”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地缘文化及政府的大力扶持,青岛逐渐形成了以“东方影都”为核心的影视产业集群。本文在集群演化、协同理论及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剖析集群内外部协同演化的内在逻辑,提出优化政策、强化跨部门协同、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及构建标志性文化活动体系的策略建议,旨在为青岛乃至我国影视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青岛影视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创新机制解析

  近年来,青岛影视产业在政府推动和资本市场活跃的双重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以东方影都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该集群依托先进的硬件设施,如国际认证摄影棚、虚拟拍摄技术和数字后期平台,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影视制作产业链。同时,地方政府出台诸如税收优惠、运营补贴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多项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基于产业集群理论框架,系统解构青岛东方影都影视基地的演化路径与发展特征后发现,该集群的形成遵循“企业主导-政府接续-制度创新”的三阶段演进逻辑,其发展现状呈现出显著的要素集聚与制度性建构特征。
  第一,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青岛影视产业集群的生成路径可解构为三重动力机制。一是企业主导型要素集聚阶段,企业通过资本投入完成影视产业园等核心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影视制作流程的物理空间载体。二是政府接续型网络优化阶段,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产业链延伸,西海岸新区将影视文化产业链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引入专业化招商机制。三是制度创新型生态培育阶段,高效落实《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以下简称《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不断优化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推动产业政策由单一经济导向向文化、技术及制度复合驱动转型,从而为区域影视产业集群向高质量、差异化生态模式的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外部性要素的禀赋特征。首先,产业链网络化特征。青岛市政府通过《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行动方案》等政策,明确东方影都的核心地位,强化资源整合。二者协同形成了“企业投资+政策引导”的生成模式。构建包含核心环节与细分领域的矩阵体系,形成专业化供应商联盟。影视产业链涵盖1098家企业,覆盖剧本创作、制作、发行全环节,形成“头部企业+配套服务”的协同网络。其次,知识溢出传导机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扩散,XR混合现实影棚等关键技术实现自主研发。再次,复合外部性效应。青岛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多样化,5G园区、VR产业园、视觉延伸产业等兼具专业化与多元化特征。2024年,青岛影视基地新引进影视企业125家,规上影视企业营收增长13.8%,加速影视与科技、文旅的融合,形成“双模驱动”发展格局。最后,需求侧支撑体系。依托中国电影市场扩容机遇,利用高质量、多样化内容需求与媒介传播平台的快速发展,推动本土制作能力显著提升。
  第三,制度创新的驱动效应。首先是政策体系与资金支持。青岛构建“链条式+叠加式”扶持政策,西海岸新区发布“影视政策3.0版”,7条14项政策精准扶持影视产业发展,最高补贴500万元。其次是组织机制与平台建设。青岛成立影视文化产业链专班,实施“链长制”推动招商,引进爱奇艺、英皇娱乐等头部企业。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被纳入山东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备案、拍摄协调、政策兑现等服务,缩短剧组筹备周期。再次是技术标准与产业生态。《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数字影都”目标,推动虚拟拍摄、AI技术应用。金象AI影视智作平台计划2025年落地,赋能影视工业化。创新“电影之都”品牌运营机制,规划建设国家电影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集群内部协同机制与结构问题

  在青岛影视集群内部,各主体间通过技术、资本和信息的协同作用,实现了资源流动和知识溢出。东方影都不仅在影视制作技术和设备投入上走在前沿,还通过与设备供应商、技术服务平台和媒体推广机构的密切合作,推动了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作为规则制定者,政府部门通过税收优惠和专项资金支持,构建有利于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这种多主体协同正是协同理论所强调的,通过非线性互动,各子系统之间不断整合与优化,形成一种自组织的有序结构,从而推动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研究发现,青岛影视产业在硬件设施建设与政策体系构建层面已形成比较优势,但在文化生态建构与跨产业协同维度仍面临系统性挑战。通过理论推演与案例解析,识别出制约集群生态优化的三重协同困境:
  第一,要素协同的结构性失衡,产业文化认同失焦。当前影视产业集群呈现“技术-资本”单维驱动特征,文化要素嵌入较弱。当前青岛影视产业生产策略主要集中于高投入、高票房的科幻魔幻题材,忽略了青岛本土地缘文化内涵。缺乏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认同与标志性的文旅项目,导致区域影视产品在文化层面缺乏持续的内生动力,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和“军备竞赛”陷阱。
  第二,功能模块化割裂,跨行业协同不足。集群生态系统存在部门区隔与功能割裂现象。技术供应体系与文化创意网络呈现非对称发展态势,产业链各环节未能形成有效的功能耦合。影视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之间尚未形成高效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快速响应机制,暴露出现有协同机制在跨产业资源整合与价值转化方面的结构性缺陷。
  第三,核心-边缘结构固化,创新生态失衡。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头部企业通过马歇尔外部性形成资源吸附效应,导致集群网络呈现“中心化过度”的结构性矛盾,龙头企业通过资源壁垒建构起知识垄断格局,中小企业在缺乏独立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易陷入依附性发展,形成“创新洼地”。核心企业在承担产业链关键职能时,其经营风险与市场波动对集群具有较强的传导效应,致使系统整体韧性下降。单极化的资源配置阻碍多主体之间的高效协同与资源共享,使得资本、技术与人才难以在全产业链内实现均衡配置,从而削弱集群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协同驱动集群生态优化策略

  综上所述,当前青岛影视产业集群在文化认同、跨行业协同和制度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提升空间,通过构建“文化解码-技术赋能-制度调适”的三维优化模型,提出以下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
  第一,驱动机制重构。建立“文化-技术双核协同体系”。通过设立文化创新专项支持机制,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实现文化资本与技术资本的共生演化。重点强化影视创作中的青岛地域文化解码能力,将城市文化基因转化为可识别的视听符号体系。通过“文化加权”评估体系重构制度逻辑,将地域文化转化率、地缘文化IP开发度等质性指标纳入考核维度,促进产业政策从单一经济导向向文化经济复合导向转型。
  第二,响应系统优化。构建跨产业动态协同网络。设计包含预案储备、资源调度、项目孵化的三级响应架构,借助数字技术搭建虚拟协作平台。着力缩短影视热点事件与文旅产品开发的响应时差,形成文化价值转化的快速通道。
  第三,多元主体创新。通过制度设计重构主体间竞合关系,在保持规模经济优势的同时培育分布式创新网络,从而实现集群生态从“单极驱动”向“多核共生”的范式跃迁,推进治理体系的适应性变革。  (原文载于2月23日《青岛日报》3版 作者单位:青岛电影学院)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