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设置五场专题会议,嘉宾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保护、蓝色经济发展等深入探讨,共谋海洋可持续发展

架合作之桥 拓发展之路


  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首场专题会议上,嘉宾围绕提升城市的气候韧性进行探讨。 □记者 龚鹏 摄
  □本报记者 李涛

  在被誉为“海洋世纪”的21世纪,利用海洋的需求和保护海洋的愿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迫切。一方面,海洋城市在海洋经济增长中获益颇丰;另一方面,海洋可持续发展也正遭受着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海洋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设置了五场专题会议,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保护、蓝色经济发展、海洋素养提升、伙伴关系和能力建设等关键议题深入探讨,共商海洋城市发展大计,为推动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提升城市的气候韧性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2月26日14时,首场专题会议举行,海洋与气候平台海岸带适应性负责人特奥菲勒·邦加茨与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李建平共同主持,聚焦气候变化对沿海城市的挑战,广聚共识、融通智慧、互鉴经验。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欧洲科学院院士乔方利从海洋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等视角分享了“研发基于科学的产品 支撑沿海城市发展”的观点,介绍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将海洋科技成果更多转化为解决方案、治理工具和公共服务产品的有益实践。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低成本、高精度、智能型的新一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海洋表层漂流浮标,通过“海洋十年”加快在全球推广应用。2024年,研究所研制的“海洋之神”早期预警通用系统在青岛正式向国际发布。这些高质量公共产品正通过众多国家的共同努力,推动海洋与气候预报能力、蓝色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
  发展离不开交流互鉴。首场专题会议上,来自意大利、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专家也分享了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方案。其中,联合国海岸带韧性协作中心项目主管塞西莉亚·比托尼作了“多灾害韧性沿海城市与可继续经济”的报告,她告诉记者:“中国在海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尤其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长期规划,我们非常的欣赏。”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教授哈昆蒂·拉哈尤则呼吁将海啸风险管理纳入城市规划,强调“防灾设计需前置化”,指出既要深入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规律,又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建设策略,从而有效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共同守护蓝色家园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保护海洋生态,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
  2月26日16时许,大会第二场专题会议举行,聚焦海洋生态系统管理,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资源保护利用研究院副院长岳奇、哥伦比亚安蒂奥基亚风险管理行政部门主任卡洛斯·安德烈斯·里奥斯·普埃塔、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等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应对海洋污染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新路径。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借基因之力,筑海洋生态保护之基。”会上,汪建从基因组学技术的角度,探讨了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新路径。2024年9月,华大集团联合国内外机构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完成构建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标志着中国学者在全球性海洋微生物研究领域实现了新突破。据悉,该数据库是已报道海洋基因组数据库Tara Ocean的3倍、蛋白序列库的60倍,数据库正式公布后近一个月时间里,在国家基因库的下载量近30万。
  港口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贸易的近90%通过海运完成,全球35个国际化大都市中有31个依托港口发展壮大,全球财富的50%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以港兴产,以港兴城。建成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国首个全系统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一直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像世界诸多港口一样,聚力提升自身能级,助力城市发展繁荣。
  一座港如何塑造一座城?2月27日,大会第三场专题会议上,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张保华将聚焦“港口让城市更便捷”作报告,与马达加斯加渔业和蓝色经济部海洋管理规划部主任安德里安齐拉沃·让·米歇尔·拉巴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以及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地球物理学中心副主任内莉·佛罗里达·里亚马等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分享行业经验,讨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延伸、优化产业链,通过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蓝色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加快提升海洋素养,发展蓝色伙伴关系

  海洋保护需要海洋素养。2月27日,大会第四场专题会议将聚焦海洋素养提升,以教育与青年参与为核心议题展开探讨。届时,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罗纳尔多·阿德里亚诺·克里斯托福莱蒂与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副馆长刘洁将共同主持,呼吁加强海洋意识普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教授霍尔·阿什利将通过艺术创作案例,强调“用创意激发公众对海洋问题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素养项目专家洛瓦特·瓦伦蒂娜则会提出“市民科学”理念,倡导全民参与海洋塑料治理。
  “海洋是我们的朋友,该如何与海洋和谐相处?这是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重要课题。”霍尔·阿什利告诉记者,“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经济价值,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遇。此次大会,汇集了来自全球的专家共商海洋城市发展,凝聚海洋城市及各利益攸关方关于海洋城市与海洋科学发展的共识,将为推动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集众贤之智,蓄发展之能。本次大会是碰撞新思想、激荡新理念的盛宴,亦是寻找新机遇、谋求新突破的舞台。大会为全球海洋城市打开了一扇通往青岛、合作共赢的机遇之门。西海岸新区将以海洋为媒,拓发展之路,架合作之桥,携手更多“蓝色伙伴”,为构筑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同日,大会第五场专题会议将聚焦伙伴关系与能力建设,弘扬“和合文化”,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政策与区域协调主管、“海洋十年”全球协调员朱利安·巴尔比埃与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安涛共同主持。西班牙海洋科学研究所国际和科学业务负责人克拉拉·R·索莱将提出建立“海洋城市国际网络”;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海上丝路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潘新春将强调“和合文化”对海洋合作的重要性,呼吁各国携手应对共同挑战。
  海洋让城市更美好。让我们携手全球海洋城市共赴“蓝色未来”,相信这个起于西海岸的“蓝色故事”将更加丰盈、动人。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