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蓝色协作,共赢蓝色未来
2月26日,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在西海岸新区开幕。会上,近400位来自全球海洋领域的有关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海洋让城市更美好”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话海洋城市合作,共谋海洋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政策与区域协调主管、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协调员朱利安·巴尔比埃——
推动全球海洋城市
积极参与“海洋十年”行动
海洋与城市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洋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机遇,但是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沿海城市正面临着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等风险。本次大会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蓝色经济等议题展开讨论,分享最佳实践,有助于提升沿海城市的韧性,助力海洋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洋十年”,旨在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科学解决方案,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这个愿景的过程中,海洋城市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搭建了“海滨之城”平台,推动全球海洋城市积极参与“海洋十年”行动,共同设计、推动出台变革性的海洋科学解决方案。而在搭建之初,我们就认为青岛必须要作为首批纳入平台的海洋城市。今天参加这次会议,能够感受到青岛在海洋保护和“海洋十年”方面的积极参与,也看到了来自其他各个国家的众多参会者与青岛展开国际方面的合作。所以,此次大会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能够有效推动全球海洋城市展开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
文/本报记者 李涛 整理
图/本报记者 李涛
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地球物理学中心副主任内莉·佛罗里达·里亚马——
深化交流互鉴
促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气象和气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本身也是在印度尼西亚的气象部门工作,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已经与中国的多家机构开展了多项合作。中国在气候变化的应对以及气象预报技术、灾害预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也在不断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和灾害防范能力。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气象科技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确保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作用也更加重要。
海洋影响着全球每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当前利用海洋的需求和保护海洋的愿望同步交织,所以本次大会是非常关键的一次大会,尤其对推进印尼与其他沿海国家和城市展开合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大会重点聚焦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其他海洋城市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我们将积极参与进来,在分享自身经验的同时,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深化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流互鉴。这样当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相似问题的时候,能够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形成基于科学的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
文/本报记者 李涛 整理
图/本报记者 李涛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新设计系教授霍尔·阿什利——
加强海洋国际合作
促进人海和谐相处
青岛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在科技创新和蓝色经济发展方面成就显著,我非常喜欢青岛这座城市。我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新设计系主要从事艺术和人文方面的科学研究,对青岛非常感兴趣。
我认为本次大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全球在海洋保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海洋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该如何与海洋和谐相处?如何围绕科技创新、文化分享、蓝色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合作?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蔚蓝大海,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经济价值,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遇,比如,海洋提供了美丽的景色、丰富的海鲜、重要的交通等。在青岛这座重要的海洋城市召开此次大会,来自全球的专家共聚于此,共商海洋城市发展大计,凝聚海洋城市及各利益攸关方关于海洋城市与海洋科学发展的共识,将为推动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文/本报记者 李涛 整理
图/本报记者 龚鹏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
发挥好“海洋十年”
国际合作中心桥梁作用
海洋是联通世界的纽带,城市是联通世界的载体。海洋城市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禀赋,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地带。青岛是全国海洋意识最强的地方之一,希望能够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创造活力,释放出更多新质生产力。
青岛还是全国海洋科研机构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西海岸新区就有很多海洋科研机构,聚集各类海洋人才近8万人,这在全国是很少见的。正因为有了这个密度才能创造出发展生产力的强度。“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是青岛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未来,中心要充分发挥联通世界、联通全国各地这一独特的桥梁作用,推进海洋资源整合、海洋国际合作和海洋经济的协同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此外,当前海洋城市发展也正遭受着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海洋变化带来的问题,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赋予“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凝聚共识、搭建平台,推动多领域深入合作,为海洋城市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典范。
文/本报记者 李涛 整理
图/本报记者 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