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从“临时搭把手”到“我是你的眼”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琅琊镇村民肖维春二十年如一日照顾失明邻居成佳话


  肖维春在集市上为池瑞美买橘子。
  □文/图 本报记者 徐丽

  在西海岸新区琅琊镇长阡地自然村,经常能看到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搀扶着一位仅比她小三岁的盲人一同外出散步,她们乐呵呵地踱着步、聊着天,场面一片温馨……
  这位盲人名叫池瑞美,今年69岁,而旁边搀扶着她的是邻居肖维春,今年72岁。20多年来,肖维春一直像亲人一样照顾着这位盲人邻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助残扶弱、守望相助的真情与大爱。
  主动伸出援手,照顾失明邻居20年
  2月19日中午,记者来到池瑞美家中时,看到肖维春正在帮她收拾卫生。
  “今天想吃什么菜?我给你炒。”肖维春一边收拾卫生,一边笑着问池瑞美。池瑞美虽然双目失明,但一听到肖维春的声音,脸上立刻浮现出笑容:“什么都行,你做的我都爱吃。”
  记者了解到,池瑞美自幼双目失明,婚后育有两个女儿。然而,她的丈夫早逝,女儿们因工作繁忙无法在身边照顾她,这让池瑞美的生活和精神都陷入了困境。独自一人在家的她,生活难以自理,日子过得十分艰难。2004年的时候,肖维春有段时间正好在家照顾孙子孙女,空闲时间比较多,她就经常带着孩子来池瑞美家玩儿。一来二去,肖维春看出了池瑞美生活的不便,便主动伸出了援手。起初,她只是顺手帮池瑞美做些家务,后来,这种帮助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20多年来,肖维春只要有时间,都会来到池瑞美家中,帮她做饭、打扫卫生,陪她聊天解闷。
  “她就像我的亲姐姐一样。”提到肖维春20多年来的热心帮助,池瑞美的语气中充满了感激。而对于自己的善举,肖维春却说:“都是邻居,就是搭把手的事。”
  身体虽不如前,守望相助情谊不变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肖维春的年纪逐渐增大,身体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2019年,她因膝盖问题接受了半月板手术,术后虽然恢复尚可,但每逢阴雨天气,她总会出现关节疼痛等各种不适的情况。
  “有时候做完一顿饭,腰都直不起来。”肖维春指着厨房里的凳子说道,“实在坚持不了了,就坐在凳子上缓一缓。”尽管身体的不适让她感到力不从心,但她还是只要有时间就过来帮池瑞美收拾一下房间。“也不是什么重活,我休息着干就是了。”肖维春一边忙活一边跟记者说,池瑞美是一名盲人,生活中肯定有诸多不便,自己能帮一点是一点。
  肖维春的儿媳妇徐雅告诉记者,婆婆总是惦记着池瑞美,甚至有时候连自己家人都顾不上。“我们都理解她,我也常去池婶家帮忙。”徐雅说,“婆婆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们得帮她分担一些。”儿媳妇的这番话,道出了全家人对肖维春的理解与支持。
  20多年的守望相助让两位老人在简单平凡的邻里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双目失明,池瑞美会让肖维春帮忙买东西,每次听着肖维春报出的花销情况,池瑞美从不怀疑。“我们是多年的邻居,感情比亲人还亲,所以不管我说什么她都相信我。既然她相信我,我也不能辜负她对我的信任。”肖维春对记者说道。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肖维春的善举不仅感动了池瑞美,也感染了身边的许多人。在肖维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帮助池瑞美的行列中,一有时间就来到池瑞美家中帮她打扫卫生,或陪她聊天解闷。
  长阡地自然村妇女主任逄玉芬就是其中一员。“我隔一段时间就会过来帮池婶测测血糖、量量血压,以便及时掌握她的身体情况。咱们村的其他村民也都非常热心,一有时间就会过来搭把手。”逄玉芬说,在肖维春的带动下,整个村庄都充满了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氛围,让人倍感温馨。
  近年来,长阡地自然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村里经常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村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此外,长阡地自然村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对村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村规民约内容涵盖环境保护、公共卫生、邻里关系、家庭和睦等多个方面,旨在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村规民约的约束与引导,村民们更加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美丽的乡村环境。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肖维春和长阡地自然村的村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必将激励更多的人互帮互助,携手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