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宝山镇深入实施“十大工程”,推动组织建设、人才培育、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激活“红色引擎” 香飘“金色果园”


  “果先锋”志愿服务队在苹果园区开展助农采摘。(资料照片)

  ▲农业技术专家在蓝莓产业园区开设田间课堂。

  ▲村干部为村民讲解德育乡村积分兑换方式。
  □本报记者 王艺华
  本报通讯员 张春光

  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作为西海岸新区农业大镇,宝山镇坚持“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理念,充分发挥4.2万亩优质果园资源等优势,全方位打造“金色果园”党建工作品牌,聚焦“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瓜果飘香”三个维度,系统实施“果先锋”榜样引领工程、干部专业水平提质增效工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工程等“十大工程”,推动组织建设、人才培育、产业升级深度融合。2024年,全镇果品产业产值突破13亿元,同比增长8.3%,带动居民存款增加1.2亿元,成功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宝山样板”。
  聚焦“根深蒂固”
  夯实组织基础,建强红色堡垒
  宝山镇通过“果先锋”示范引领、村级班子优化提升、“四雁”人才梯队建设及德育乡村治理矩阵,推动组织强基、队伍赋能、治理增效,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动能。
  “果先锋”榜样引领,激活“红色细胞”。实施“果先锋”榜样引领工程,组建20支由185名党员构成的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三服务”专项行动,累计解决民生实事178件。设立“果先锋”调解工作室,吸纳92名党员果农参与纠纷化解,建立“一事一策”调解台账,群众满意度提升10个百分点。打造17家“果先锋”示范种植园区,推行“党员示范户包片联户”模式,带动800余户果农规范化管理,亩均增收20%。
  村级班子精准研判,筑牢“战斗堡垒”。实施村级班子精准研判整治提升工程,在全市首创农村干部职业素养和发展潜能专业测评,建立覆盖150名农村干部的履职特征数据库,为村干部精准画像提供数智化参考。调整村级党支部书记4名,优化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分工,全面推进新村规范运行。建强“镇党委-新村党委-自然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链条,划分199个网格党小组,遴选出433名党员中心户,强基村实现摘帽、2个创优村晋级示范村。
  “四雁”队伍雁阵齐飞,充盈“力量源泉”。实施头雁争先、雏雁赋能、鸿雁奋进、归雁还乡“四雁”工程,全方位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拓宽“优选+回引”选拔渠道,丰富擂台比武、集中轮训、果品论坛等履职能力提升平台,建立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创业者、高校毕业生等多元人才库,挖掘培养农村后备力量11名。充分发挥新村红帆支部作用,设岗培养26人、挖掘积极分子12名、发展党员2名。
  德育乡村焕发优势,建强“治理矩阵”。实施德育乡村2.0工程,以德治赋能乡村治理,统筹村庄资源,覆盖式打造9处集商超、物流、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德育乡村”共富驿站。构建德治、数治、自治、法治深度耦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丰富“德育积分+公共产品+社会化服务”等多维度应用场景,2024年积分奖励兑换金额330余万元,带动近2000万元农产品进城。
  聚焦“枝繁叶茂”
  激活人才引擎,提供智力支撑
  以干部专业提质、人才招引培育、技术迭代创新为核心,宝山镇打造攻坚生力军、发展智囊团和科技新高地,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智力支撑。
  干部专业提质,组建攻坚“生力军”。实施干部专业水平提质增效工程,盘活闲置资源,建成核心面积1800平方米的宝山党建综合阵地,打造4类8处实践教学基地,配备9名专业师资队伍,有效破解党员教育缺阵地、干部培训缺场景问题。加强一线淬炼,选派“果先锋”年轻干部突击队参与耕地保护、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组织机关干部赴浙江、云南等地开展专题研学,切实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
  人才双招双引,广纳发展“智囊团”。实施种业人才双招双引工程,突出企业用才主体地位,开展“红心聚宝·揽才筑山”人才政策宣讲会,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依托宝山镇人才产业合作发展联盟,柔性引进果品高层次人才17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名,建立常态化联系交流机制,突破蓝莓基质栽培等关键技术3项,蓝莓种植密度提高2-3倍,基质蓝莓种植面积突破万亩,产量实现翻番。
  技术迭代升级,突破前沿“新高地”。实施果品培植技术迭代升级工程,与大连大学、辽东学院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成立高校实践基地和技术推广中心,引入并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控害、人工辅助授粉等10余项果园精细化管理技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保障果品绿色、有机生产。截至目前,全镇4家企业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3家企业通过国内国际有机食品双认证、10余家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

  聚焦“瓜果飘香”
  做好发展文章,推动共同富裕

  宝山镇通过集体经济造血、产业链条升级、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增效、生态增值、文化赋能,带动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变“人工输血”为“自我造血”。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工程,充分发挥“组织力+市场力”效应,构筑“1+1+3”强村共富公司发展体系,盘活农村闲置房屋资源4万余平方米,先后落地“寻宝山居”等民宿项目,打造“老家院儿里”共富品牌,创新联营共富合伙分红机制,2024年吸纳“乡村合伙人”20名,提供“乡厨”等服务100余次,村民增收10万余元。
  果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变“育链强链”为“扩链优链”。实施果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用全产业链理念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国内领先的苹果育苗、蓝莓组培育苗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渔莓共生”立体农业模式,落地年加工能力2万吨果汁的北方最大果品精深加工项目,催生蓝莓黄金素、蓝莓酵素等10余种高端衍生品,蓝莓全产业链产值增长8%。
  农文旅有机融合,变“生态颜值”为“文化内涵”。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工程,以生态资源撬动文旅经济,探索“以文起势、以产串景、以景活业”的融合发展新路径,融合百年银杏树“双株抱子”、乔家小院等文化元素,建成白家屯精品民宿,整合域内60余个生态园区及文旅项目,设计精品路书,推出5条特色旅游路线,举办“三节两季一市”系列活动,打造“乡情宝山”研学品牌,2024年接待研学、旅游等2万余人次,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280余万元。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