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飘来的那片树叶
——纪念海青“南茶北引”六十年

1970年,茶农在海青后河西茶园采茶。

海青联合茶厂第一批制茶机械(揉捻机)
□栾建东
茶,是远方飘来的一片树叶,茶的历史,就是一片树叶的故事。有一天,神农氏在一棵树下支锅煮水喝,忽然几片树叶飘入锅中,使得锅内的水变得芳香四溢,他喝完神清气爽,于是茶就被发现了……这只是个传说,但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茶的利用,却是有史料依据的。我们这里出产的茶,在中国茶界被称之为“北茶”。从千里之外的南方飘过来的这片树叶,成就了当代的茶业佳话,故事的名称即为“南茶北引”。青岛西海岸是“南茶北引”的重要地区,其中心就在海青镇。
壹
“南茶北引”最初的领导者是曾经主持山东省委工作的谭启龙书记,他被茶界尊为“南茶北引第一人”。1954年,中央调谭启龙来山东工作,谭书记到职后便开始了“南茶北引”的布局工作。1957年,山东省委确定“南茶北引”项目由商业厅负责实施,农林等部门配合,具体工作由省糖业烟酒公司来操作,“南茶北引”的大幕就此拉开。
“南茶北引”之初,可以用“屡战屡败”来形容——当时省内不少地方做了引种尝试,但连续数年都不成功,只有青岛中山公园那片试验地,在园艺师的精心护理下成活下来。1965年,谭启龙在青岛休养期间,发现中山公园的茶树长势良好,认为山东不是不能种茶,而是不得法,于是督促商业、农林部门继续推进“南茶北引”的工作任务。1965年冬,省糖业烟酒公司来胶南县联系茶叶的试种工作,县领导欣然接受,海青、海崖、铁山、宝山等几个公社得知后都表示愿意认领这项任务,并为种茶作准备。但考虑到试种不宜把摊子铺太大,最终在铁山公社张仓村选地3亩、海崖公社高峪村选地2亩6分进行试点种植,西海岸的“南茶北引”工程就此展开。
第一年试种,茶苗长出来了,但不太全——尽管效果不太理想,但总算是看到了希望。1966年春,省里召开种茶会议,决定扩大茶叶的试点种植面积。这时,海青公社党委领导同志再次要求引种,他们认为海青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最适合茶叶种植。县里同意了海青的要求,并派人选了试点种植地,包括后河西25亩、后河东7亩、董家洼10亩。海青种茶起步高、面积大、茶园集中,昌潍地区和胶南县将其列为重点,由两级糖业烟酒公司组成工作组,进驻海青后河西村。那年的气候适宜,试种的茶树在春天苗全苗旺。不过,到了冬季,各试点地块的茶树苗被冻死了不少。
为了解决冻害问题,此后几年,海青多次邀请国内专家进行指导。在技术方面,采取密植矮化栽培、秋剪、冬前施肥灌水、架挡风帐、茶行培草、窄幅梯田种植等措施,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品种引进方面,经反复试验比较,选择使用耐寒程度更好的安徽茶种,同时注重培育自繁茶种。随后几年的试种中,海青又进一步扩大面积,使茶园连成一片,面积达100余亩。
贰
种茶的成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随着鲜叶产量越来越多,成品茶的加工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1968年,海青组织五个村联合办起一座茶厂,厂址设在后河西。中国茶研所的专家亲自指导制茶,并为全县各地种茶点培养了一批制茶技术员,县里还组织各地的技术人员去南方参观学习。海青对联办茶厂的厂房重新改造,并引进制茶工具。至此,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1969年,胶南制出了第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绿茶,产品送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审评,专家一致认为这批茶叶清香、味浓、耐冲泡,品质高于南茶。1970年,胶南海青茶园茶厂的照片和茶叶样品在北京展出,获得广泛好评。1972年底,全县已有16个公社74个村种茶,茶园面积达1400亩,其中面积最大最集中的为海青公社。此后10年,“南茶北引”工作稳步推进。
叁
“南茶北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有波折和困难,有自然环境的原因,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时代发展的社会原因。
1982年,山东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土地经营中去。此前,茶叶种植和加工都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茶园承包经营后,很多农户没有很好地掌握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改革开放后,国家取消了茶叶“统购统销”政策,而此时的茶农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渠道,面对放开后的市场束手无策。于是,许多茶农改种粮食和果品,导致胶南全县的茶园面积大幅减少,产量急剧降低,海青的茶园也只剩下后河西村北的几十亩地和其他村子的零星地块。
改革开放让农民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也使得粮油和传统果品市场趋于饱和,农村经济若要继续发展,产业结构就必须调整。从社会需求方面看,城乡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消费。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茶的产业优势逐步显现。上世纪90年代初,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市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海青又一次抓住机会,茶叶种植和制作逐渐恢复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产业规模。西海岸其他地区也跟随着发展起来,茶成了西海岸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海青全镇已建成多处国家级无公害茶园基地和有机茶园基地,培育了众多制茶企业,创建了众多茶叶品牌,在中国农业博览会和“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获得了多个高等级奖项。
肆
“南茶北引”的成功,有决策者和领导者的心血,离不开业内专家的精心指导,海青人民在这期间也作出了巨大努力。茶叶引种初期,时任海青公社党委书记的丁培祉同志,是该项目的积极推动者和组织领导者。一开始,“南茶北引”项目并没有安排在海青,丁培祉多方请示有关领导,积极联系县主管部门,并请专家实地考察论证,最终促成了项目落地海青,使海青迅速成为胶南种茶制茶的中心。离开海青担任县领导职务后,丁培祉又在全县推广种茶制茶。参加国家和省召开的各种会议时,他也不忘带着海青茶的样品进行宣传推介,使海青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冷衡南先生曾在胶南县糖业烟酒公司任职,也是“南茶北引”工作组的成员,参与了“南茶北引”工作的全过程。从1966年至1972年,他在海青后河村一驻就是7年。期间,他承担着与省、地区、县主管部门的业务联系协调和外地专家的沟通联络工作,同时与专家和当地人员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攻坚克难,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他还以亲身经历撰写了《南茶北引始末》的文章,为青岛西海岸“南茶北引”留下了一份宝贵资料。
李传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曾任后河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茶田面积锐减,他心急如焚,采取多项措施保住了村里的大部分茶园,其中包括村后1966年开辟的那一批茶园,这片茶园被公认为山东省现存最早的成片茶园之一。在海青镇茶叶研究所任职期间,李传村发现1968年建的那座联合茶厂濒临倒闭,便辞去茶研所领导职务,回村承包了茶厂。这个茶厂如今已发展成为青岛益元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制作、销售、观光于一体的茶企。公司生产的“碧雪春”系列绿茶,荣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李传村本人也曾获得“山东省十佳农民致富能手”“胶南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海青林业站、茶叶研究所以及海青后河西、后河东、东蔡家、董家洼、黄山前等村的党支部,也带领群众在不断摸索中结束了种茶制茶“屡败屡战”的历史,为“南茶北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伍
由于年龄的原因,笔者对“南茶北引”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几年前,笔者有幸参与了由青岛北方茶文化交流中心策划的《齐鲁茶文化研究》一书的撰写工作,在“南茶北引”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受益匪浅。
丁培祉是笔者的一位长辈,现已过世,笔者年轻时经常拜访他,在闲聊中不止一次听他说起过“南茶北引”的那些事儿;冷衡南先生也已过世,笔者虽没有见过他,但认真拜读过他撰写的《南茶北引始末》。笔者还与不少当代茶人是好朋友,如李传村先生,笔者经常去他那里蹭茶聊天,七十多岁的他如今还奋斗在茶业发展第一线,并且还保存了一批“南茶北引”之初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作为“南茶北引”的尊崇者,笔者希望将来能有一部西海岸或海青“南茶北引”较为完整的文献问世,以纪念这一项史诗般的历史壮举。
“南茶北引”工程在西海岸已历一轮甲子。当年该工程的倡导者、领导者、实践者、劳动者部分已离世,但他们创造的伟业惠及后人,而当代的茶人们也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实践和创新着。所以,当今茶业依然青春焕发、生机勃勃,无论是在西海岸,还是在海青。
(作者系青岛市黄岛区作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