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量青山,汗水护新绿
西海岸新区“护林尖兵”队伍24小时值班备勤,筑牢春季森林防火墙

区综合防灾减灾救援大队队员背负灭火装备穿行在山林间。
□本报记者 李宛遥
阳春三月,万物萌新,此时不仅是植树添绿的好时节,也是森林高火险期。在西海岸新区,大珠山、小珠山、藏马山、铁橛山四大山系绵延起伏,96.28万亩林海既是生态宝库,也是防火战场。入春以来,西海岸新区森林消防大队的56名队员和综合防灾减灾救援大队的45名队员,组成“护林尖兵”队伍,开启24小时值班备勤状态,背负30斤装备日行10公里巡护,用脚步丈量青山,以汗水守护新绿,筑牢春季森林防火墙。
携装巡护>>负重30斤,日行10公里
“今天上午我们继续开展防火巡查,大家务必注意安全,出发!”3月11日上午8时,随着中队长李明昱一声令下,区综合防灾减灾救援大队西区中队的24名队员整装出发。他们背负着水泵、风力灭火机、水枪等专业灭火装备,开始了新一天的巡山任务。
这支中队肩负着守护20万亩森林的重任。在常规情况下,他们每天至少巡山一次,但在风大干燥的天气条件下,巡山频次会提升至一天多次。队员们需要背负重达30斤的装备,徒步跋涉10公里的崎岖山路,确保森林安全无虞。
记者了解到,每年11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是西海岸新区的森林防火期,其中2月1日至5月10日是森林高火险期。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前来踏青的游客日渐增多。李明昱指着一片松林对记者说:“你看这片松林,树干上龟裂的树皮里富含油脂,稍有不慎,一颗火星就可能引发火灾。我们的职责就是消除这些隐患,确保每一处隐患都能得到及时处理,让森林多一份安全。”
在巡山过程中,队员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朝着不同方向展开巡护。他们利用各类专业装备,实地掌握森林火险形势,及时清理林区可燃物,一旦发现隐患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巡查和防护,这支队伍为森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据介绍,春节以来,这支队伍累计巡查里程超过1800公里,发现隐患点92处。
24小时备勤>>2分钟集结,5分钟出动
一旦发生火情如何能够“打早、打小、打了”?
春寒料峭的清晨,在区综合防灾减灾救援大队东区中队的训练场上,21名身着橘红色防火服的队员正热火朝天地进行负重训练。记者了解到,自春节至今,中队全员24小时在岗已持续40余天。
“全天候待命、全时段响应,确保队伍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该队队长丁杰抹去额头的汗水介绍说,中队每天开展5公里负重跑、器械操作与战术配合训练,确保任何时段都能“2分钟集结、5分钟出动”,“我们采取‘杀鸡用牛刀’策略,即便面对小火情也投入优势兵力,力求‘有火不成灾’。”
记者了解到,在值班备勤期间,队员们分组轮班值守,确保车辆装备和人员随时处于备战状态。同时,中队还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各类突发事件场景,提升队员们的实战能力和协同作战水平。丁杰强调:“只有把训练场当火场,才能做到火场零失误。我们通过不断演练,确保每一名队员都能熟练掌握救火技能,做到临危不乱、高效处置。”
在24小时值班备勤的背后,是队员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21个家庭的默默支撑。队员们纷纷表示,虽然辛苦,但看到守护的这片山林绿意盎然,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科技加持>>地面查、空中巡、天上看
随着森林防火形势的日益严峻,西海岸新区在护林防火工作中不断创新,逐步构建起“人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化防火巡查体系。作为森林防火的“第一道关卡”,护林防火检查站已从单一的值守点转变为集监测、处置、宣传于一体的“多面手”。
近日,区森林消防大队对辖区内的护林防火检查站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内容涵盖护林员在位、进山登记表填写、宣传横幅悬挂以及宣传大喇叭运行等情况。此外,区森林消防大队还对护林员的风力灭火机操作、对讲机使用等技能进行了现场培训和考核,确保护林员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准确地应对火情。
针对传统巡护难以覆盖的陡崖峭壁,新区启用无人机开展三维立体巡查,搭载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每日巡航里程超200公里,可精准识别地表温度异常区域,及时发现潜在火险隐患。
除了无人机巡查,新区还充分利用卫星、航空、视频监控、瞭望塔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起全天候、全时段的立体监控网络。一旦发现卫星热点或疑似火情,相关部门能够迅速核查并采取应对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火灾预警和处置效率。
目前,新区的“防火尖兵”们已经将无人机巡查、携装巡护等现代化手段融入日常工作中,形成了常态化、立体化的防火巡查机制。“过去靠双腿一天只能巡查20公里,现在无人机2小时就能完成,特别是连片山岭的盲区也能全面覆盖。”区综合防灾减灾救援大队西区中队副队长高智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