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26天“炼”出冠军团队

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复合型技能人才


   ▲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对汽车线路进行检测。

   ▲学生借助VR设备模拟驾驶操作。
  □本报记者 丁一

  2024年10月26日,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新材料智能生产与产品检验”赛项总决赛争夺赛在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开幕。由该校教师纪合盼、李明明指导,学生孙振哲、张国扬、任轩铄、陈心语组成的团队,从来自全国27个省份的46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第一名。
  然而就在大赛开幕前26天,大赛组委会突然宣布赛制改革。面对全新赛制,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如何能在短时间内“炼”出一支冠军团队?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该校,去探访金奖第一名背后的故事。

  直面赛制变革的智慧突围

  时间回到2024年9月30日,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突然宣布赛制改革,此时距离大赛开幕仅剩26天。面对自主设计参赛项目、自主选择参赛项目设备、压缩30%比赛时长、新增全程技术解说等一系列颠覆性变化,正在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实训楼内调试设备的师生们一下变得“手足无措”。
  “新赛制就好比让运动员去参加没有指示牌的马拉松。”纪合盼在首次备赛会议上坦言。面对自主设计参赛项目、自主选择参赛项目设备等开放式命题,传统实训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赛制。为此,中德应用技术学校迅速组建“破局专班”,邀请长期指导大赛的教师协助分析赛制的每一个细节,结合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参赛项目。实训室内,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模拟比赛,不断调整项目内容和操作流程。
  “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你们能在这次比赛中突破自己,以后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你们呢?”纪合盼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道。他耐心指导学生撰写解说稿,然后让学生在众人面前一边解说一边进行操作,模拟真实比赛场景,最后再对学生的解说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起初,我一开口解说就会手忙脚乱。”陈心语回忆道,“操作和解说的配合太难了,总是顾此失彼。但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我的心理素质逐渐提高,解说时也越来越自信、从容。”

  在实践中锻造复合型技能人才

  一年前,当赛项宣传海报出现在校园公告栏时,很快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宣讲会上,纪合盼、李明明详细介绍了赛项的具体内容和未来前景。报名表很快被填满,经过层层筛选,一支由机电专业学生为主的集训队伍组建完成。
  集训队伍每天训练时间从早上7时40分一直持续到晚上9时30分,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训练,他们还要参加每周的理论考试和仿真测试。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考试,学生们的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备赛期间,那些深入企业实训的日子成为关键转折。师生们多次前往企业实训。那些在工厂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工匠们,俯身在操作台前,一边用他们那布满老茧的手握着进行金相检验的试样,娴熟地进行着磨制、抛光以及显微观察等操作,一边讲述着比教材更鲜活的实操经验。
  “此次比赛,给学生们带来的远不止是一张通往本科的‘通行证’,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与蜕变。”纪合盼说。起初,团队协作磕磕绊绊,矛盾频发,每当出现问题时,相互埋怨的声音此起彼伏。但通过比赛的磨砺,同学们逐渐学会了理解与包容,开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拧成了一股绳。
  职业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精湛的技艺,更能塑造创新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生产一线到国际赛场,从沉默实操到从容解说,这群职教学子用26天的极限冲刺,实现了从“技能工匠”到“复合型人才”的蜕变。他们既掌握精密检测等硬核技能,又通过全真模拟面试等场景化训练,将操作思维升华为工业表达,最终以“技术硬核+产教同行”的复合素养,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的成长路径。

  产教深度融合培育大国工匠

  近年来,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围绕教学实践与产业需求开展研究,课程开发紧密贴合产业发展,引入先进元素,加快推进智慧教育,提升师生数智素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校产园城”同频共振,“三师三地”协同育人》案例中,关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入选2024年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在“‘校产园城’同频共振,‘三师三地’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实践中心、企业三个学习场所交替协同,产业工艺以最短时间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学校教师强化学生专业理论,训练学生基础技能;实践中心培训师提升学生(工人)操作能力,承担技能教学组织与评价;企业岗位师傅发挥丰富的岗位操作经验和技能优势,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三地协同育人形成了教学经验、技能水平、生产实践互补的“铁三角”师资组合,能够为学生培养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
  中德应用技术学校突出的办学成果是西海岸新区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西海岸新区瞄准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功能区产业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职业学校布局。聚焦“5+5+7”重点产业布局、产业升级需求,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强做优机电、数控、计算机等传统优势专业,创建3所山东省高水平学校,培育6个山东省特色专业(群)、9个青岛市级骨干专业,构建学校布局合理、专业错位发展、区域经济全覆盖的职业教育新格局,并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区。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