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不仅让你更好看,还要让你更健康

——区中医医院专家为科学减重支招


  □本报记者龚鹏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成为部分人的生活常态,也导致了肥胖症的出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词。
  那么,肥胖会引发哪些疾病?应当如何科学减重?就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有涛,请她来为我们“管理体重”支招。

  肥胖可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
  “肥胖乃百病之源,可以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张有涛说,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紧密关联,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病症在肥胖人群中发病率显著偏高。过多的脂肪堆积使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心脏负担加重,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最终引发心脏疾病,威胁生命安全。
  “肥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约80%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问题。”张有涛说,肥胖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从而导致胰岛素无法有效转运葡萄糖,引起血糖升高,同时肥胖会导致脂肪细胞的炎症反应,进而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无法正常代谢,血糖水平升高,引发糖尿病,带来一系列并发症风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肥胖还会对骨骼关节造成巨大压力,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等承重关节。“肥胖会导致关节磨损加速,引起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增加患骨关节炎的几率。”张有涛提醒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肥胖会导致癌症的发生率增高。据张有涛介绍,脂肪组织会参与人体的炎症反应、脂肪因子相关的信号通路、免疫抑制、激素代谢调控等相关方面,可能会促进癌细胞生长。“例如,肥胖女性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肥胖男性则更易患前列腺癌、结肠癌等。”张有涛说,除了损害身体健康,肥胖还会对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肥胖问题。
多因素交织带来健康挑战
  在张有涛看来,肥胖的成因复杂多样,是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张有涛说,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会影响个体的能量代谢、脂肪储存和食欲调节,使部分人更容易积累脂肪,形成肥胖体质,但这并非不可改变的,后天努力仍可有效控制体重。
  另外,张有涛认为环境因素是肥胖的关键“推手”。她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热量食物如奶茶、炸鸡、汉堡等更容易被获取,同时便利的交通出行减少了人们的运动量,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肥胖率的上升。同时,以办公室为中心的现代工作方式让人们长时间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张有涛提醒,心理因素也会导致肥胖。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引发情绪性进食,个体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不良情绪,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且常在夜间进食,身体活动减少,热量更易转化为脂肪储存。
科学减重从管住嘴开始
  “科学减重是应对肥胖的有效途径。”张有涛说,“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行为改变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可实现长期稳定的体重控制,从而改善健康状况,提升生活质量。”
  “饮食控制是科学减重的基石,应遵循均衡饮食原则,保证营养全面摄入,同时控制热量摄入。”张有涛说,建议肥胖患者增加蔬菜、优质蛋白质(如鱼类、鸡蛋、红肉、豆类)、全谷物等食物的摄入比例,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加工食品的摄入。同时,采用少食多餐方式,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要细嚼慢咽,享受食物,避免分心进食。另外,运动锻炼是科学减重不可或缺的环节,能有效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脂肪燃烧,增强心肺功能。“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增加肌肉量,提高身体代谢水平。”张有涛说,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应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不仅如此,行为改变对科学减重也至关重要。张有涛认为,减重需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建立良好饮食和运动行为模式,监测体重变化,了解自身行为习惯,发现问题时及时调整。同时,还要学会管理压力,避免情绪性进食,可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心态。此外,心理调适在科学减重中也能发挥关键作用。“肥胖者常因体重问题产生心理负担,需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健康审美观,将减重目标聚焦于健康而非单纯外貌改变,增强自信心。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加入减重支持小组,与他人交流经验,获得情感支持和鼓励,保持积极心态以应对减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张有涛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学减重过程中,要警惕一些常见误区。张有涛认为,对于肥胖这样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在选对方法的同时,还要警惕反弹风险。“过度节食虽可快速减重,但易导致营养不良、基础代谢率下降,使身体进入‘饥饿模式’,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易反弹,形成‘溜溜球效应’,损害健康。”张有涛提醒。另外,单一运动方式效果有限,应多样化运动,全面锻炼身体各部位。最后,快速减重方法多存在健康风险,科学减重应注重长期稳定,每周减掉初始体重的1%为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