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新区开展“聚邻、近邻、睦邻”行动,打造“融·园”民族互嵌示范社区

同心浇灌民族团结“幸福花”

  □本报记者 谭宁 本报通讯员 张文生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和谐的邻里氛围是一座城市温暖的象征。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把小区作为促进各民族互嵌互融的主阵地,开展“聚邻、近邻、睦邻”三大行动,打造“融·园”民族互嵌示范社区,推动各族居民实现从“陌邻”向“睦邻”转变,不断绘就“党旗红、邻里和、治理优、生活美”的幸福画卷。

  聚邻行动
  扩容治理力量

  不久前,一场“请你来做客”活动在灵山卫街道承恩门社区程女士家中举行。活动通过链接资源、居民报名等方式,邀请到社区“左邻友你合伙人”王静静和部分居民共同参与,以茶会友,共谈社区事。
  “家里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大家一起聊天,回忆以前生活的点滴,很有意义。希望社区以后可以开展更多此类活动。”程女士表示。
  “请你来做客”是承恩门社区结合灵山卫街道“我的好邻居”小区党建服务品牌开展的系列活动,通过走心“串门”增强邻里“亲情”,更好地拉近邻里距离、重塑邻里关系。
  据了解,新区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推行小区党组织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打破社区、商区、园区、校区等隔阂,协商共议区域发展,引导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真情巴士集团等企事业单位,与报到社区党组织共同开展共建共治共享活动。并成立“红色合伙人”联盟,扩大基层治理“朋友圈”,以组织力拉近邻里情,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其中,灵山卫街道组建“九龙一家人”“灵海‘卫’民”等“红石榴”志愿服务队,成立暖沁公益服务中心、“卫城大妈”等专业社会组织,示范带动小区各族群众从“坐着看”到“一起干”,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近邻行动
  打造互嵌阵地

  走进黄岛街道九曲河社区“幸福家园”民族团结互嵌空间,只见里面有非遗剪纸室、舞蹈室、儿童娱乐区、民族团结展示区等特色功能室,活动空间一应俱全,供居民免费使用。
  “我们希望为居民打造多元包容的社区环境,满足居民的需求。比如,考虑到社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无人看管,我们便积极链接社会资源,组织辖区琴行、夜校等,针对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在社区内开展公益课堂,切实解决周边企业职工及居民的托管难题。”九曲河社区工作人员陈姿诺介绍道。
  据悉,新区坚持“资源共享”,将社区用房、公共空间等纳入社区共享资源库,打造共享理发小屋、共享书吧等10余类“共享近邻”场景,成为社区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居民们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此外,新区还成立“幸福邻里帮”志愿服务团队,结合“智慧社区平台”,探索数字化精准服务。同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立幼儿园、农贸市场、社区食堂、体育场馆及就享家乐业服务站,满足各族居民家门口“就医”“就业”“就餐”“乐学”等需求,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认可度。

  睦邻行动
  共创幸福家园

  长江路街道长江中路社区居民成福善是一位朝鲜族的退休老人,2004年跟着子女定居新区。初来乍到,成福善跟其他“老漂族”一样,面临着语言沟通、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等一系列的不适应。为了帮助这一类老年流动人口能“老有所乐”,长江中路社区将辖区内十几名朝鲜族居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队。后来,队伍又有汉族、满族等5个民族的居民加入,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支由50余人组成的多民族文化艺术团体。
  长江路街道还以文化活动促交心交融,组建“红石榴”文艺宣传队,建立“红石榴”文化创作室等,每年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民族文化我传承”“民族传统知识课堂”“非遗传承主题研学”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200余场。
  石榴结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新区将继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群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使辖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