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乍暖还寒,“春捂”护心

春季是心梗高发季,专家教您如何预防应对

  □本报记者 龚鹏

  “医生,我最近总觉得胸口闷得慌,这是心梗的前期表现吗?”4月8日下午,在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东楼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向该中心主治医师赵玉华询问道。赵玉华说:“春天的气温多变,早晚温差较大,确实容易诱发心肌梗死。您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如果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就医。”
  那么,为什么春季更容易诱发心肌梗死?要如何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出现心肌梗死时又该如何急救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赵玉华的讲解。

  早晚温度较低时要及时增添衣服

  据赵玉华介绍,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通常由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引起,导致心肌因缺乏血液供应而发生坏死。这种疾病发病迅速且死亡率高,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春季早晚温度较低,容易导致血管收缩或痉挛。“寒冷刺激还会导致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交感神经变得活跃,进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这种变化会进一步加剧血管的收缩或痉挛,使血管内的斑块更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风险。”赵玉华说,他建议居民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及时增添衣服。饮食上要多吃富含纤维的蔬果和全谷物,远离高油高盐的食物。同时,适量运动也很关键,可以选择在气温适中的午后进行散步或慢跑。除此之外,赵玉华还建议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群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体检,全方位守护心脏健康。
  对于心梗患者,赵玉华提醒,要特别注意动作轻柔与缓慢,避免给心脏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在运动方面,建议选择一些较为温和的活动,例如散步、慢跑或练习瑜伽,这些低强度的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同时又不会对心脏造成过大的负担。同时,心梗患者锻炼时应避开晨间低温时段,运动时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和强度,避免突然增加心脏负荷。

  定期体检,提前了解心脏状况

  据赵玉华介绍,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包括胸痛或不适,这种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下颌或背部,同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和窒息感。“患者还可能出现冒冷汗、恶心、心悸或脉搏异常,以及突发的极度疲劳或头晕。此外,一些不太明显的症状,如无缘由的牙痛(没有明确的牙周疾病)、上腹痛伴腹泻(容易被误诊为胃肠炎),以及突然的焦虑或失眠(可能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表现),也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征兆。”赵玉华提醒,如果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并且出现两种或以上这些症状,应立即拨打120寻求紧急医疗帮助。
  心肌梗死一旦发作,往往比较突然。在此,赵玉华提醒居民,当身边有人突发心肌梗死时,不要惊慌,要迅速采取以下措施:让患者坐下或平卧休息,减少心脏负担;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及时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化治疗;如果出现心搏骤停或意识丧失,要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员到来;记住“四不要”:不要捶胸口、不要捶肘窝、不要用力咳嗽、不要随意走动。“时间就是生命,心肌梗死的急救需要争分夺秒。”赵玉华表示,“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尽量保持患者稳定。”
  早预防、早安心。对于心梗患者来说,定期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冠脉造影、心脏超声等项目检查是预防的关键措施。赵玉华说,每一次气温骤降,都是对血管的一场严峻考验,定期体检,提前了解心脏状况,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更是关键时刻的救命之举,“我们希望每一位居民都能拥有健康的心脏,享受美好的生活。”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