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新一代“渔业养殖航母”启航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在新区交付运营
◆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工船产业迈入标准化复制新阶段


  ▲“国信1号2-1”交付运营。(青岛国信集团供图)
  □本报记者 刘腾

  4月17日,由青岛国信集团投资建设的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在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厂交付运营,被正式命名为“鲁即渔养60617”。
  “国信1号2-1”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升级版,将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鲑鳟鱼、黄条鰤等名优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新一代养殖工船交付运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继“国信1号”破冰开局后,正式迈入技术迭代和规模扩张的2.0时代。
  “大国重器”上新>>核心生产环节实现全流程机械化作业
  据悉,“国信1号2-1”全船投资6.1亿元,船长244.9米、型宽45米、结构吃水15米、排水量15万吨,养殖水体近10万立方米,设置15个标准养殖舱、4个环形跑道池、22个养殖试验池。
  2023年9月8日,“2-1号”养殖工船完成第一块钢板切割,国信以“在钢板上绣花”的细节精度,完成400余份详设图纸认可审查,下发8800余份施工图纸,高标准完成建造目标。2024年12月,“2-1号”养殖工船第一次驶离码头出海试航。经检测,船舶性能、结构检查、噪声和震动测量等多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集成控制系统良性运转,海试取得圆满成功。
  新一代养殖工船以“适渔性”为核心设计原则,在功能布局、养殖系统、新能源利用、信息一体化等领域实现160余项技术突破与优化创新,船舶整体布局、适渔性、安全性及作业精准度显著提升。其中,数智化应用赋能精准度提升实现重大突破,实现鱼苗入舱、成鱼起捕、投饲及加工等核心生产环节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全船整体机械化率提升至90%以上,自动化水平提升45%,养殖决策智能化替代率达30%,人力成本降低20%,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实现“双提升”。
  2.0版本养殖工船成功交付运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工船产业迈入标准化复制新阶段。该船型的投用将为船队规模化扩张提供技术范本,有力助推我国千亿级深远海产业集群建设进程。
  根据建设进度,“国信1号2-2”预计于2025年10月加入运营序列,国信养殖工船产业届时将形成“三船联动”格局,全面推动饲料加工、冷链物流、水产精深加工等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构建国家“蓝色粮仓”战略提供工业化解决方案的标杆案例。

  再次刷新纪录>>聚力打造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标杆
  2022年5月20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这艘海水养殖领域的“大国重器”,开创了“船载舱养+游弋养殖”的深远海养殖新模式,被誉为“移动的海洋牧场”。三年来,“国信1号”先后在黄海、东海、南海锚地完成养殖作业,累计航程1.7万余海里,1100余万尾鱼苗成功入舱养殖,相较于传统网箱,养殖周期缩短25%、月均增重提升1.8倍、单舱成活率突破90%,在全球首次实现了集“鱼苗上船、生长养殖、品质调控、疫病防控、起捕加工”于一体的全周期产业化流程。
  国信养殖工船产业启动以来,项目纳入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评农业农村部深远海养殖工船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深远海养殖工船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团队围绕设施设备、疫病防控、品种培育等方面开展64项自主研发项目,累计获得工船相关知识产权及专利95项。“国信1号”出品的“裕鲜舫”深海野游大黄鱼通过ASC、HACCP、FDA等国际权威认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及“特质农品”名录,列入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名单,获评“青岛优品”。产品销售覆盖全国23个省市地区,并远销新加坡、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际市场,充分彰显我国深远海养殖技术的领先水平。
  此次15万吨级新一代“渔业养殖航母”正式亮相,再次刷新全球大型养殖工船纪录。作为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的标杆项目,将继续以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的创新模式提升深远海养殖规模效应和产业效能,持续释放蓝色引擎强劲动能。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