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影视之都”迎来高光时刻
华表奖缘何花落西海岸?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主视觉设计
□本报记者 李涛
一边是黄海之滨的“影视之都”,一边是历经30余年发展的国家电影盛典,两者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共筑电影梦,激扬时代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将于4月27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对优秀电影创作进行总结与嘉奖。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作为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奖的华表奖,首次走出北京、花落青岛。这不仅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里程碑式选择,更是电影格局重构与城市能级提升的相互成就。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当华表奖的星光闪耀西海岸,这座时尚之城站上与电影工业互动的新起点,期待这场光影盛宴,串联起“影视之都”开放、创新、影视、文旅等多维度的城市图景,写下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向新宣言。
同频共振的双向奔赴
回顾华表奖的过往,从其前身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始评的1957年开始,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电影这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褒奖了《大转折》《云水谣》《集结号》《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等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市场影响力的佳作,助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青岛与电影的缘分,甚至早于中国电影的出现。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电影,标志着电影的开端。时隔四年,青岛亨利王子饭店也响起了放映机运转的声音。从我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到《劫后桃花》《风云儿女》等影视作品的取景拍摄,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中也记录着青岛的时代风貌。
在中国电影的诸多奖项中,华表奖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几十年来,华表奖都是中国电影的风向标,承载着记录时代精神、引领艺术创新的使命。青岛留在电影中的也不再是单纯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还有西海岸新区领航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深层次印记。
近年来,一系列现象级的中国电影,都带有浓郁的“西海岸印记”:2019年票房亚军《流浪地球》,2021年票房季军《刺杀小说家》,2023票房亚军《流浪地球2》,2024年票房冠军《热辣滚烫》,2025年春节档的《封神2》《蛟龙行动》,都拍摄于青岛影视基地。“青岛出品”“青岛制作”“青岛文旅”成为影视产业中日益“热辣滚烫”的文化符号。
作为中国第一座重工业电影基地,青岛影视基地在建设之初就比肩国际最高标准,打造占地170万平方米的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配置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建成国内首个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引进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微米级超高精度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建设3000平方米阿里帧享影棚,成为科幻、神话等“重工业”电影题材的首选拍摄地。
西海岸新区将“影视之都”作为四张国际名片之首,逐步擘画以东方影都为龙头、“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影视双城联动、辐射青岛全域的影视发展布局,构建起涵盖影视制作、文旅融合、政策支持的全产业链生态,书写了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业传奇,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版图上不可忽视的“新磁场”。
4月15日,《流浪地球3》在东方影都开机,这个中国科幻电影标杆IP的“三度回归”,不仅彰显了青岛在硬核工业级影视制作领域的硬实力,更释放出产业链升级的强烈信号。
新时代,中国电影也以全新的姿态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华表奖遇上西海岸,不仅是对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致敬,更是对电影强国建设的宣言。
西海岸新区这座“影视之都”也将以“造梦之城”的姿态,为中国电影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美美与共的双向塑造
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电影与城市的互动犹如充满张力的双向塑造:城市为电影提供叙事舞台,电影则重新定义城市意象。
《流浪地球》《封神》《刺客小说家》等系列电影IP项目在西海岸新区拍摄制作,留下“电影旅游产品”开发的宝贵资源,珊瑚贝桥、星光岛、环岛路成了网红打卡地。新区坚持以影视撬动文旅,以文旅反哺影视,在推动中国影视工业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让每一帧光影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开创了“产城融合”的典范。
在西海岸,每一座摄影棚都是造梦的工坊,每一处外景地都是故事的舞台,而每一位游客,皆是这场光影盛宴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东方影都推出“片场之旅”系列研学产品,截至目前,已有近百批次、两万余名学生参与活动,打开了中小学生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认知之窗”。
回望国际经验,无论是从法国小镇变身电影之都的戛纳,还是电影巨制的梦工厂惠灵顿,电影深刻影响着这些城市的旅游经济甚至文化身份。法国戛纳的“出圈”之路尤为典型,凭借1946年创办的戛纳电影节,成功将电影艺术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并积极撬动旅游、会展、奢侈品等产业链集聚,使城市全年保持文化热度。
参考戛纳电影节与法国小镇的相双向塑造,华表奖花落西海岸,我们亦可激发顶级光影盛事对城市品牌提升的乘数效应,明晰“影视之都”的进阶路径。
华表奖期间,数百位电影界代表将齐聚西海岸,带来全球电影人的目光,吸引各地影迷放慢脚步欣赏西海岸。线上的参与、场景的拓展、外延的扩大,无疑将推动西海岸电影产业的触角向四面八方延伸,辐射力以几何级上升。
去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发布,明确“深化影视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将丰富东方影都“片场之旅”、青岛“电影之旅”内涵,研究探讨影视IP衍生开发,规划影视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快打造世界级影视文化旅游新高地。
流量来了,关注度高了,再加上华表奖的巨大引流,西海岸新区不仅要展现作为“影视之都”的深厚底蕴,释放出影视产业链升级的强烈信号,更要展示电影与这座城的紧密联系,积极推动影视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真正把“流量”变为“留量”,形成双赢。
“影视之都”的崭新起点
当朝阳山上的“东方影都”大字映着夕阳,穿过珊瑚贝桥,星光岛静待华表奖的星光,耳畔灵山湾的海风里,总藏着几段被时光浸透的故事。
华表奖不仅着眼奖项评选,更是引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中国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配套与人才支撑,而西海岸新区正以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和创新生态为电影工业化注入新动能。
这里有顶尖的影视供应商联盟。提供美术置景及道具制作的海好影视、希娜魔夫,提供概念设计、特效化妆的末那工作室,提供影视器材租赁的火焰山、优绩、全视角,提供LED租赁和技术支持的九洲光电等头部企业均已入驻……
这里是许多影视人的“第二故乡”。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黄宝荣、金鸡奖最佳美术奖获得者李淼、香港资深置景道具大师钟剑伟、《流浪地球》系列美术指导郜昂、著名制片人王鸿等一批著名电影人工作室入驻,郭帆、乌尔善、路阳、贾玲等知名导演等都是东方影都的回头客……
这里是促进行业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举办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典礼、青岛影视博览会、青岛国际影视设计周、中国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峰会、中日韩电视制作者论坛等影视节会活动……
“影视之都”是西海岸新区最鲜明的文化标识之一。从影视产业链的崛起到影视人才的聚集,从展会活动的丰富到生活方式的革新,无不撬动着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目前,青岛影视基地已累计接待服务剧组500余个,备案项目近500个,为中国电影贡献了近400亿元的票房,青岛影视文化产业集群成为首批山东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
从山海荒滩到光影之城,这方热土完成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蜕变。青岛影视基地已逐渐成为展示行业成就、擘画行业蓝图、促进行业交流的重要平台。
一面是“山海湾城”的独特肌理,一面是领航电影工业化的磅礴诗篇。这个4月,当华表奖杯在西海岸的海风中熠熠生辉时,这不仅是电影人的荣耀时刻,更是一座“影视新城”以电影为支点,撬动城市形象、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全面升级的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