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茶社”点亮乡村共富梦
从分散经营到抱团发展,六汪镇悬泉新村推动茶产业升级,助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王定定(左)和王平加查看鲜叶情况。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谷雨时节,在铁橛山北麓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悬泉新村,漫山茶树新芽萌发,茶农们迎来繁忙的采茶时节。这个由7个自然村组成的新村,正以“共享茶社”为支点,全力撬动茶叶全产业链升级。通过整合800余亩茶园资源,创新“共富公司+合作社+茶农”运营模式,不仅让茶产业焕发生机,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茶香飘万里,共富在眼前”乡村振兴新路径。
头茬春茶采摘忙
品质优良不愁卖
4月18日清晨,悬泉新村茶园内热闹非凡。村民王平手持竹筐,穿梭在齐膝高的茶垄间,开始了一天的采茶工作。“头茬春茶要采一芽一叶,芽长不能超过2厘米。”王平一边说着,一边精准地将鲜嫩的芽尖掐断,动作轻盈优雅,如同蜻蜓点水。在她身后,5名采茶工排成梯队,默契配合,嫩绿的茶芽在竹篓中渐渐堆成小山。
“这是今年春茶的头茬采摘。经过一个冬天的能量积蓄,头茬春茶品质极高,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悬泉新村党委书记王定定介绍,目前,第一批鲜叶采摘了60余斤,大约能制作10余斤成品茶,售卖价格能达到每斤2400元。“现在就有客户过来预订了,头茬春茶数量本就稀少,市场需求量又大,基本不愁卖。”王定定说。
“高山出好茶”,悬泉茶品质优良,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悬泉茶产于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的铁橛山,山中“清泉不绝、大旱不涸、林木葱葱、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云雾缭绕”,这样的自然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王定定告诉记者,悬泉新村种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朝。因靠近铁橛山,这里地势高,早晚温差大,再加上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得茶叶品质有了保障。“我们村出产的茶叶以叶片肥厚耐冲泡、汤色绿味鲜醇而著称。”从4月份开始,整个采茶工作将持续大约三个月时间,茶社将根据鲜叶不同品质,制作不同价位的茶叶类型,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科技赋能提效率
机器炒出好茶叶
在“共享茶社”的南侧炒茶车间内,炒茶师傅王平加正在将萎凋好的鲜叶投入到自动杀青机器中。“鲜叶经过萎凋、杀青、理条、压扁、烘干后就能成为成品茶叶。”王平加边说边用手抓起正在杀青的鲜叶查看火候。“炒茶的手法,可以通过机器完美复制。人工怎么炒,机器就怎么炒。只要数据设置得精准,机器也能炒出好茶。”王平加告诉记者,特别是压扁环节,对茶叶成品的品质影响很大,可以提前设定好相应的温度、速度、青叶量、圈数等,通过实时调节数据模仿手工炒制,从而保证成品茶叶的质量。
在王定定看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炒茶制茶领域也不能落后。他介绍,在六汪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悬泉新村争取到了市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结合村庄实际情况,该村决定用这笔资金打造“共享茶社”项目。“我们购置了杀青机、理条机、烘干机等一整套炒茶制茶全自动机器,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这样一来,既能保证茶叶品质,又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可谓一举多得。”王定定说道。
共享茶社聚好品
一片茶叶带共富
“‘共享茶社’的功能远不止炒茶制茶。”王定定介绍,除了南侧的制茶车间外,北侧两层楼的一楼空间已规划为农特产品展示区。这里不仅展示悬泉新村出产的茶叶,还展示当地出产的地瓜、葡萄、板栗等农特产品。此外,新村还联合镇域内优秀农产品企业,不断扩大优质产品展示种类,全力提高镇域农特产品品牌知名度。
随着“共享茶社”的建成运营,悬泉新村正逐步将辖区的草莓、葡萄、宠物食品、蜜薯、农家宴等业态纳入品牌体系,全力打造“七彩悬泉”产业链。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庄目前计划在“共享茶社”周边寻找合适房屋,打造综合性的茶空间,涵盖品茶会客、茶叶特色食品加工等功能,进一步做大茶产业文章。“后期,我们还将依托‘共享茶社’,持续拓展研学、旅游等特色功能,不断丰富‘共享茶社’内涵。”王定定说。
从过去的分散经营到如今的抱团发展,从传统工艺到科技赋能,悬泉新村“共享茶社”成为了六汪镇产业升级的典范。近年来,六汪镇通过建立“共富公司+股份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合机制,引导村集体、村民将土地经营权、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直接或间接入股乡村共富公司,让村集体和村民能够更加有效地参与二三产业,获取更多收益。
在悬泉新村,一片小小的茶叶串联起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绘就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