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2025年专利转化运用供需清单发布,新区待转化专利占1/3
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
□记者 王雪 报道
本报讯 4月21日,2025年青岛市知识产权宣传周暨西海岸新区“知识产权赋能质量强区建设”启动仪式在澳柯玛创新中心启幕。160余位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创新先锋参加活动,为新区打造知识产权强区注入新动能。
启动仪式上,青岛市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专利转化运用供需清单、新区专利密集型产品清单等六项重磅成果集中发布。其中,新区在全市2025年专利转化运用供需清单中表现尤为突出,共挖掘2173项待转化专利,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涵盖智能装备、机械制造、海洋医药等多个领域;在全市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中,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主研发的适用于海洋水下钻机的电动钻具专利技术获2411万元投资;青岛理工大学的铁-壳聚糖微珠活性污泥生物脱氮技术转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47亿元,成果推广应用至1850个村庄;新区发布的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达32项,数量占全市的60%,超过省内12个城市,位居全省区县首位,产品产值达67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56%,彰显了新区企业强大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能力。
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方面,新区金融办重点推介了9个知识产权科技类产品和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专利执行保险,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此外,区检察院和区法院分别发布了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情况和2024年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展示了新区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
活动现场还签署了4份重要协议。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共同签署了联动保护协议,将通过协同合作提升预审服务效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签署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合作协议,加强在知识产权行政调解、纠纷快速处置等方面的合作。区市场监管局、区工信局等部门签署了知识产权保险、质押融资以及“青科保”推进机制协议,为新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及机构共同签署了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共建协议,将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12万件有效专利在新区如春笋破土,年均15%的增速见证着创新沃土的丰饶;7万件商标似繁星点缀,在品牌经济的银河中熠熠生辉;22项高价值专利组合构筑起技术护城河,66家示范企业如舰队领航,106项专利导航项目绘制出精准的产业发展蓝图……亮眼成绩单背后,是国家级示范园区、北方首个快速处理试点等“金字招牌”的强力支撑,更是新区以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