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科学防癌,从健康生活做起

公众应树立正确防癌理念,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本报记者 龚鹏

  今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为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防癌理念,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日前,隐珠街道东楼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西海岸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王家石桥幸福大院开展“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主题宣传活动。

  定期体检和筛查
  可及时发现癌症

  “癌症的形成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多阶段过程。从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最终发展为威胁人体健康的肿瘤,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时间。”活动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宣教讲师潘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讲解癌症的有关知识。
  东楼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振军介绍说:“许多癌症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定期体检和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是发现癌症的关键。比如,40岁以上的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女性还需要关注乳腺癌的筛查。”
  “专业的防癌体检是目前较为有效的防癌手段。这种体检由肿瘤专家根据受检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精准聚焦高风险部位,从而实现癌症的早期发现。”东楼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综合科负责人闫培磊表示,“例如,肺癌体检需重点进行肺部CT扫描;有胃癌家族史或疑似胃癌患者应优先安排胃镜检查;对于长期便血或排便习惯异常的人群,肛门指检是一种简便高效的直肠癌筛查方式。”癌症筛查是早期预警的关键手段,能够在癌症尚未出现明显症状甚至癌前病变阶段就捕捉到异常信号,为患者争取更充裕的治疗时间。
  “对于有肿瘤家族聚集史的高危人群而言,定期体检尤为必要。这样可以提前锁定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遏制癌症的发生发展。”闫培磊说道。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能够降低患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1/3的癌症可以通过预防措施避免;1/3的癌症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有望得到根治;还有1/3的癌症可以通过现有医疗手段延长患者生命、减轻痛苦、提升生活质量。因此,科学预防癌症极为重要。那么,导致癌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呢?潘驰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癌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行为因素、感染因素、饮食因素、代谢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潘驰介绍,行为因素包括吸烟、二手烟暴露、饮酒、缺乏锻炼等,是癌症的重要诱因;感染因素如感染幽门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等;饮食因素如摄入过多腌制、烧烤、油炸食品,新鲜蔬菜水果、膳食纤维和全谷物摄入不足,或摄入了被黄曲霉素、砷等致癌物污染的食物和水等;代谢因素主要是指超重、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环境因素包括职业危险因素暴露、室内外空气污染物暴露、电离辐射以及紫外线过度照射等。
  “癌症的预防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谈及预防,潘驰建议广大市民朋友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多吃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摄入煎炸烧烤、腌制类食品等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并坚持体育锻炼。“此外,接种HPV疫苗和乙肝疫苗也是预防相关癌症的有效方法。”潘驰说道。

  早发现早治疗
  癌症并不可怕

  活动现场,乳腺癌康复者李女士分享了她的抗癌经历。
  “几年前,我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发现了乳腺结节,随后被确诊为早期乳腺癌。经过及时的手术和后续的化疗、放疗,现在已恢复健康。如果没有那次体检,可能结果就完全不同了。”李女士感慨地说,“知道体检结果后,我感到很害怕。但医生告诉我,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很高,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就能战胜病魔。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希望通过我的故事,能让大家明白癌症并不可怕,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就能重新拥抱健康的生活。”李女士说道。
  参与活动的市民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对癌症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健康知识。年轻的上班族陈培林说:“平时工作忙、经常熬夜,饮食也不规律。听了医生的讲解,我意识到这些习惯很危险,决定从今天开始调整生活方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的防治工作也在不断深化。“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开展更多科普活动,推广科学的防癌知识,同时加强与社区合作,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肿瘤防控体系。”东楼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丁溧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让更多人主动参加癌症筛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治肿瘤,做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从而更好地保障健康生活。”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