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崖村:六百年渔火照见过往云烟
□周衍默
这里曾经有一湾海,临岸瞻海,波涛汹涌;这里曾经有一个崖,青石嶙峋、岸岛竦峙;这里曾经是海防重地,设立墩台、修建设施、屯兵扎营、开展训练;这里曾经是极具特色的渔村,钟灵毓秀、渔盐利饶,村民造渔船、养海带、建虾池、收紫菜、搞育苗、护海滩……这里便是曾位于黄海黄家塘湾岸边的石崖村。虽然由于董家口港的建设需要,村庄已经搬迁,但它的故事流传至今。
乘高居险 扼襟控咽
据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石姓先祖从江苏海州乘船北上,为躲避风浪,在黄家塘湾抛锚上岸,见此地东面有崖、西面为丘陵、北面系山岭地貌、南面濒临大海,呈环抱状,犹如聚宝盆,便居住下来,立村名为“石崖”。
石崖村紧邻大海,“做饭海边捞海菜,烧火烧出蟹子来”就是形容村庄与大海的距离。因为村前的石崖突兀险要,村庄又地处黄家塘湾的中段,自明清以来,这里就是军事要塞,曾设置墩台和兵营,驻扎兵士。据《诸城县志·乡土志》中对烟墩台的方位记载,“此处墩台东可瞭望沐官岛北部的海湾湾口,西可俯瞰黄家塘湾全部海情,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诸城县志·武备考》载:“贾铁马墩、黄石澜墩、南宋墩属信阳场巡检司……每墩守瞭弓兵6人。”明代,为防备倭寇海上侵扰,在烟墩岭建成了一处占地近十亩的兵营,兵营南侧临海方向修建了一圈长约130米的石砌墙体,正中设有由石块砌筑的方形烽堠,北侧设立石阶,供人员通行和物资运输。烽堠中日夜有兵卒值守,三人一组,备有火把和手铳,监视海情。一旦发现倭寇登陆,白天就一边摇旗一边放铳,夜间则点燃火把、放铳为号。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也曾是重要的海防要塞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原济南军区陆军高射炮部队在石崖村拉练驻留。后期,驻扎在泊里的高炮连每月也要来此训练,时间达数年之久。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防建设需要,海军某部在烟墩岭上建起瞭望哨所,设瞭望楼一座,楼后建有营房,驻有一个班的兵力。瞭望楼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楼高8米,分上下两层,底层为石砌结构,上层用黑砖垒起,四面均有瞭望口。值守时,人员由一层拾级而上,在二层值守瞭望,可监视整个海湾。1964年,边防部队又在石崖村后建起营房,设立连级编制的边防哨所,承担起边境治安管理、打击偷渡和走私等任务。上世纪80年代末,营房迁移到了原信阳镇驻地。
上世纪70年代末,根据军事斗争形势和军队建设的需要,沿海守备部队实行了精简和裁撤,烟墩台便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漫山遍野的青松、乱石为伴。但它并没有倒下,而是拖着残破的身躯矗立在山头,用忠诚守望着日新月异的渔村。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石崖村往北跑,不是卖粮就是买草。”这是一句描述当年石崖村穷困窘况的顺口溜。
上世纪60年代前,石崖村前是一片茫茫的盐碱地,村后巨石耸立、杂草密布。因土地贫瘠,这里的农作物耕种收获稀少,村民只能靠海里捕捞换取资金生活。1956年,石崖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依靠集体力量,村庄开始进行农田改造。他们修筑防洪排涝设施,整理地沟、地堰,将零碎的小片土地连成大片。
1964年冬季来临时,经过论证分析,石崖生产大队决定对村东荒芜的盐碱地进行大规模改造。当年,社员组成3个生产队,采取用铁锨挖、用小推车运、用担子挑等方式,一冬一春改造盐滩地200亩。同时,建设沟渠,将水库淡水引入这片低洼地带,当年就在盐碱地上迎来稻米丰收。
1966年秋,石崖生产大队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开展轰轰烈烈的整改“大寨田”运动,组织劳动力对村后高低不平的60余亩土地进行系统规划、整改。这期间,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用铁锨、镢头、镐头深翻土地,培土垒堰,建成了较高标准的梯形良田,第二年便喜获丰收。
有了成绩就有了干劲。很快,石崖生产大队就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修整。村庄周边所有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规划和整治后,种植的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等作物,亩产量均创新高。尝到甜头的石崖人胆子更大了、步子更快了。1968年,石崖生产大队举全村之力修建长达千米的拦海大坝,把村庄前一直荒芜的盐碱地,通过开挖沟渠、深翻土地、取土积肥,改造出了千亩良田。自此,村庄彻底告别了“外出卖粮买草”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石崖村因势利导,将村东200亩水田,经过修整堤堰、深翻土地,改为旱田,并种上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至此,山岭薄地、盐碱荒滩全部改造成为良田,创造出了“瓜果飘香粮满仓,年年夏秋好‘丰’光”的局面。
向海而兴 渔歌新唱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处沿海,石崖村的村民们在耕地之外,没有忘记耕海牧渔,打造“蓝色粮仓”。
石崖村前有万亩海滩,因为上游有淡水河的河水注入,因而海洋微生物丰富,特别适宜贝类生长。这里出产的蛤蜊、海螺、竹蛏等肉质肥美,销路特别好,曾走进中南海宴会上的“西施舌”就生长在这片滩涂上。曾几何时,这片滩涂任由无序采捕,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村民们守着“金饭碗”到处讨饭吃。新一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上任后,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引进优质蛤蜊苗试养,并大获成功。从此,石崖村走上了养殖蛤蜊致富的道路。
除了海滩养殖,陆基养殖也是石崖村村民致富的一条途径。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对虾虾病爆发,使陆基养殖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对此,石崖人没有气馁,而是尝试更换养殖品种、增加养殖项目,开展虾池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虾池养殖效益,王培宝、王培富等村民经过多年实践和尝试,探索出了虾、蟹、蛤混养技术,让养殖户找到了自信,这一成功经验也迅速在全镇推广。高峰时期,石崖村全村从事陆基、滩涂、浅海等方面的养殖户达百余户,养殖品种达20余种,在育苗、养护、增殖、采捕等方面均走在了沿海村庄渔业生产的前列,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渔火”的旺盛,映红了村集体经济,也照亮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在村庄未搬迁的那些年,石崖村对农村合作医疗、有线电视、高龄老人保险等实行村集体全包。在“五小场所”整治、农村道路清洁和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村集体也连年加大资金投入。走进石崖村,一幅渔业生产繁荣、乡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足的和谐画卷跃然眼前。
鸾翔凤集 地灵人杰
孝悌为本、仁爱为先、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几百年形成、沉淀下来的村风民俗在石崖村尤为淳朴厚重。在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耕读渔村里,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安宁祥和的和平时期,村庄的优秀儿女们为了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维护人民的幸福和安宁,危急关头总是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出生于1914年的石崖村人王沛标,1945年报名参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王沛标英勇无畏、奋勇杀敌,历任班长、排长,多次荣立战功,受到嘉奖。淮海战役中,王沛标带领全班战士猛冲猛打,战斗最激烈时,他们连续两天未能进食、饮水,最后与敌人进行肉搏战,击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为此,上级党委给他记二等功一次。1950年,王沛标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1951年2月的一次战斗中,敌人来势凶猛、火力密集,王沛标带领全排战士消灭了一股又一股敌军,炸掉了两个碉堡,为部队打通了前进的道路。他却身负重伤,不幸牺牲,他的事迹载入山东省革命烈士英名录。
时至今日,面对危险时,石崖人依然义无反顾、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大爱向社会传播正能量。2014年腊月的一天,时任村委会主任的王怀峰在海边加固小船时,发现离海边约1500米处有人落水,便立即跳上小船,向落水人员所在的位置冲去。当天海上风力较大,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冰冷的海水把王怀峰的鞋子和裤子全部打湿,他却全然不顾,一心只想赶快救人。当小船靠近落水者后,王怀峰使出全身力气,将落水者往船上拖。一次、两次、三次……经过10余次尝试,王怀峰终于将第一名落水者救上了小船。此时,天渐渐黑了下来,当王怀峰得知还有一人落水时,便继续驾驶小船展开搜索,发现目标后立即向落水者靠近,并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将这名落水者成功救上岸。2015年4月,王怀峰被授予青岛市“文明市民”荣誉称号,他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受到广泛称赞。
风起千帆动,云涌大潮来。如今,石崖村为了经济建设需要已整体搬迁。在新的生活环境里,社区党委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生活和就业服务保障方面下功夫,讲好搬迁后的“新故事”,搬迁群众正在和谐文明的社区中乐享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