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融合强根基 ◆经济融合增活力 ◆居住融合提品质
打造新村深度融合“藏马样板”

藏马镇打造藏马山居乡村振兴示范园。
□本报记者 丁霞
近年来,藏马镇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打造“山水藏马党旗红”农村党建品牌,创新实施新村深度融合“531”工作机制,通过组织融合强根基、经济融合增活力、居住融合提品质,打造新村深度融合“藏马样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组织融合
强化“红色引擎”固根基
新村融合,组织融合是核心。藏马镇党委实施“一个会议抓工作议事、一个流程抓村级决策、一个机制抓待遇保障、一个规划抓党员发展、一个阵地抓党群服务”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新村党委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作用得以切实发挥,为新村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新村党委将党员发展与后备力量选育一体谋划、系统推进,充分激发了优秀年轻人才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近年来,藏马镇35岁以下新发展党员占比超过60%,每年开展“雏雁星火”大学生回引活动,平均每个新村储备后备力量8名,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给村庄发展带来了活力。
此外,各个新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变身为“百姓会客厅”,新村党委联席工作会议将“第一议题”制度与重点工作调度深度结合,变成了凝聚各方智慧力量的“诸葛亮会”,“四审四议三公开”机制的严格落实,让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现“阳光操作”。同时,对村干部待遇保障和党员评先树优结果的强化运用,充分调动起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深化经济融合
激活“共富密码”增活力
自2023年年底,藏马镇逐步搭建起资金、资源两个管理平台和一个收益共享机制,三点发力、综合施策,持续做好新村融合发展的“后半篇文章”,实现集体资产完全融合,2024年全镇村集体实现增收2000余万元。立足村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藏马镇党委引导新村积极承接藏马山旅游影视产业外溢效应,唤醒盘活闲置土地、厂房等“沉睡资产”。
金水源村利用闲置宅基地,打造了8处藏马印象民宿,实现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带动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随着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青岛藏马山)等项目落地运营,村民摇身一变成为“服务员”“技术员”和“群众演员”,腰包越来越鼓,集体增收的路子也越来越广。“以前各个自然村单打独斗、各干各的,现在拧成了一股绳。”说起集体经济的变化,金水源村党委书记张则盛深有感触。
做大蛋糕是基础,管好分好是关键。通过“一新村一财务账套”管理制度,藏马镇9个新村全部实现资金、资产统一平台管理调配,辅以数字化手段实现村级资金规范管理、高效审批、公开透明,让收益能够最大化落实到民生事业兴办、文化活动开展、居民福利发放等方面,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融合发展中稳步提升。
深化居住融合
实现“家园共住”心连心
2020年,通过先建后拆的模式,藏马山居村的村民搬进了新楼房,居住环境提升的同时村庄治理面临着新的考验。为此,镇党委探索打破“新村-自然村”组织架构,按照“新村-片区-楼栋”体系,将62栋楼划分为4个片区,设置片区长和楼栋长,创新网格治理举措,将新村空间融合转化为治理优势效能。
“从刚开始只是住在一起到现在干在一起,大家的心也逐渐聚到了一起。”藏马山居村党委书记逄焕国说。为引导村民适应社区化服务管理模式,镇党委指导村庄成立业主委员会,让村民真正参与到社区管理服务中,实现“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让治理更有温度。
此外,打造“暖阳计划”助老服务品牌,全镇设立5处助老大食堂,为4000余名老年人提供便利就餐和送餐服务,配合居家医疗服务和多样文化活动,让老年人享受到助餐、助医、助乐等全方位服务。实施“花开藏马”巾帼助力乡村治理行动,全镇设立15支巾帼治理服务队,开展服务活动700余次,充分调动了妇女参与村庄治理的热情,推动新村居住融合完成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