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青岛自贸片区深化药食同源“白名单”制度改革

打造全国药食同源开放新标杆

  □记者 刘腾 报道
  本报讯 5月12日,青岛自贸片区联合青岛市六部门制定的《关于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开展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生效,同步启动本年度首次试点企业集中申报工作。《实施意见》的顺利推进,将成为片区推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和海关总署关于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部署的又一重要举措。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青岛自贸片区聚焦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难点堵点,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优化服务流程、强化监管效能,开启药食同源商品通关便利化改革新征程,为药食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制度创新方面,片区构建普惠化、动态化、极简化“三化”通关便利体系。针对贸易类企业,全面取消“年进口贸易额1000万元”“下游关联企业年产值500万元”等限制,允许企业关联多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覆盖更多中小微企业;生产加工类企业准入范围扩展至青岛市全域,取消“年产值500万元”门槛,进一步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建立“弹性进退”管理机制,对市场需求大、风险低且其他口岸已准入的非重合目录品种,经专家评估后快速纳入试点;动态退出机制,对因国际环境变化、生态污染等导致风险激增的品种,及时调整出清单,确保安全可控。推行“集中申报+直审直发”模式,企业通过年度集中申报后,进口已审品种时无需重复提交材料,由审批管理部直接发放《药食同源进口商品用途证》,审批时限从1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部分业务“当天办结”;同步实现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共享,通关环节对无需查验的商品实现“即报即放”,物流效率提升3倍以上。
  在监管创新方面,片区打造“全链条”闭环生态。试点企业需签署《生产经营承诺书》,承诺进口商品仅用于食品生产、建立闭环追溯体系等,强化主体责任。建立“青岛自贸片区管委+海关+市场监管+商务”联合监管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与风险研判,对失信企业实施“取消资格+三年禁入”惩戒,形成“信用约束+刚性监管”双重保障。
  据悉,申报首日,片区举办专题政策推介会,面向30余家药食同源产业链企业解读改革要点,现场解答企业关切。参会企业表示:“改革后进口成本降低了一半多,仓储周期缩短60%,让我们能更灵活对接国际市场。”
  通过“白名单”制度,片区已聚集50余家药食同源上下游企业,形成涵盖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食品加工、跨境贸易的多产业链条。2024年试点企业通关时效同比提升70%,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50%。
  下一步,青岛自贸片区将持续拓展应用场景,探索药食同源商品在医疗康养、日化用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建立完善“事中核验+事后溯源”的监管机制,动态核查原料消耗与流向,探索“一物一码”数智化手段,实现进口、流通、生产全链条可追溯,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强化区域协同联动,探索与日韩、东盟等药食同源资源富集地区的标准互认与贸易互通,打造全国药食同源开放新标杆。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