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灵珠山街道依托“四室一厅”,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打造为民解忧“终点站”

  □本报记者 刘宏超

  近年来,灵珠山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服务效能,依托“四室一厅”实体建设,打造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创新机制<<
  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综治中心立足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创新建立“五联”工作机制,通过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基层平安联创的协同模式,整合各部门资源,实现集中办公、协作联动。
  同时,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完善多部门联动协调化解机制。通过建立高效信息收集网络,及时汇总、研判辖区内出现的重大社会矛盾纠纷,并迅速制定调处方案。同时,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配备专职网格员,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
  在调解“某施工单位与某汽车销售集团公司工程款纠纷事件”过程中,综治中心充分发挥“五联”机制优势,迅速组织专业调解力量,整合司法、社区、社会资源等多方力量介入。经过多轮协商、调解,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将这起可能引发激烈冲突的纠纷成功化解,有效避免了矛盾升级,保障了双方的合法权益。

  >>源头治理<<
  筑牢矛盾化解防线

  灵珠山街道综治中心秉持群众“最多跑一次”服务理念,不断优化“四室一厅”功能布局,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群众接待大厅是综治中心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这里设置了信访受理、法律咨询等多个窗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无论群众遇到何种问题、想要反映什么诉求,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服务渠道,避免了群众办事多头跑、重复跑的现象。”灵珠山街道综治中心调解员王刚介绍。综合协调工作室负责统筹街道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整合公安、司法、社区等部门资源,确保综治工作能够高效有序运转。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室汇聚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多方力量,是化解矛盾的“主战场”。在这里,邻里纠纷、劳务争议等各类矛盾都能得到专业调解。专业调解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法律知识,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心理咨询工作室为因矛盾纠纷、生活压力产生心理困扰的居民提供疏导服务。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预防矛盾激化,促进社会和谐。治安防控工作室依托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紧盯重点区域、关键部位,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快速调度力量处置。
  此外,为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综治中心依托山东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线上平台,及时受理并反馈社会治安及矛盾纠纷方面的求助和投诉。2024年,灵珠山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共接收矛盾纠纷案件406起,成功调解404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9.5%。

  >>平安筑基<<
  织密立体防控网络

  综治中心将平安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底板工程”,统筹“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融合,构建起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
  在治安防控层面,综治中心通过织密防控网络、优化人力部署、升级技防设施等举措,提升治安动态管控能力。针对企业周边等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定期开展巡逻,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对于辖区主干道、商圈、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实现监控全覆盖,为居民平安保驾护航。
  法治宣传教育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一环。综治中心坚持将反诈防骗、民法典解读等普法活动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打造“线上线下双矩阵”。线下开设“灵珠山法治讲堂”,针对老年人易受骗、企业用工风险等痛点,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力量定期开展“以案释法”。同时,利用集市、公益活动等服务场景,安排专人现场向居民发放宣传单页,加强普法宣传。线上充分利用小区业主群等交流互动平台,通过文字、视频等形式,推送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提示,切实增强居民法治观念与安全防范意识。
  下一步,灵珠山街道综治中心将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常态化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安建设、优化服务效能等方面工作。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调解”智慧治理新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努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