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路街道长江中路社区将民族团结工作与社区党建、基层治理有机融合
绽放“石榴红”,共绘“同心圆”

长江中路社区组织少数民族居民学习扎染技艺。
□本报记者 刘宏超
位于长江路街道商业繁华地段的长江中路社区,共有住户3574户,居民10582人,其中少数民族居民561人。近年来,长江中路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精心打造“红石榴”社区,不断拓展民族团结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以培育“YU ZUO汇福邻·品质长江中”党建品牌为抓手,将民族团结工作与社区党建、基层治理有机融合,通过“YU”心暖邻、“YU”心聚邻、“YU”心友邻三大举措,有效实现党建引领“一张网”,绘就民族团结“石榴红”的美丽画卷。
“YU”心暖邻
吹响服务集结号
在长江中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红石榴”家园、“红石榴”驿站、“红石榴”书屋等功能场所一应俱全,这里不仅是各民族居民学习交流、开展活动的空间,更是凝聚人心、促进融合的温馨家园。
社区以“市民荟客厅”为平台,引入专业团队,开设声乐、舞蹈、书法、乐器等公益课堂,丰富各民族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组织开展古琴、扎染、簪花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邀请辖区学校、企业、商户和居民共同参与,在文化浸润中增进民族团结,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为切实满足各民族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长江中路社区秉持“便民、温馨、高效”的服务理念,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点,设置“红石榴服务示范岗”,推行“一窗多办,一次办理”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帮办代办等便捷服务。长江中路社区党委书记薛丹妮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让各民族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此外,长江中路社区还广泛聚合共建单位、党员、社工、网格员、物业和热心居民等力量,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已招募注册各民族志愿者82名,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32场。
“YU”心聚邻
奏响治理奋进曲
长江中路社区以幸福家园创建为契机,积极探索以“一核多元、融合共治”为特色的区域化治理格局。在“社区联络员-兼职网格员-物业公司-业委会”的工作框架下,增设民族宗教事务兼职网格员,专门对接处理少数民族群众事务,形成“人员交叉化、管理联动化、工作融合化”的“一网统筹”工作体系,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社区还依托“红石榴”家园,打造“红石榴”议事厅,定期召开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联席会议,邀请各民族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协商议事。从小区公共资源管理到环境卫生整治,一件件治理难题在民主协商中得到有效解决。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既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又增进了各民族居民之间的团结交往。“作为长江中路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指导员,依托社区这个平台,我会定期组织少数民族学生来社区研学实践,为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维吾尔族教师米娜瓦尔·胡吉说道。
此外,长江中路社区还暖心帮扶少数民族困难学生。“来自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学生亚森,因家庭困难曾一度对未来感到迷茫。社区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结对帮扶机制,在各方帮助下,亚森不仅考上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还选择留在新区工作,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薛丹妮介绍。
“YU”心友邻
共谱和谐交响乐
为充实基层治理力量,激发居民自治活力,长江中路社区发布“能人招募令”,广泛挖掘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资源,组建各行业“能人队伍”。同时,联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建立“党建+群建”友邻平台,扩大治理“朋友圈”。
辖区有商业网点近500家,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商户。长江中路社区秉持“来了就是新区人”的理念,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商户解决困难。以“东方宫”拉面馆为例,2014年该店初到新区时,因周边停车难导致客流稀少,了解情况后,社区主动协调物业优化停车方案,建设规范化停车场,帮助店铺解决难题。如今,“东方宫”已发展到四家分店,面馆负责人为感恩社区帮助,每年冬至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等群体提供免费牛肉面。这种双向奔赴的情谊,正是社区民族团结、和谐友爱的生动写照。
此外,社区还携手辖区心理咨询师开通“幸福姐姐”公益赋能热线,帮助居民解决家庭、情感、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困扰;联合律师、司法所、民警打造“睦邻法律角”,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联合理发师志愿者开展“爱心义剪”活动。这些暖心服务,让各民族居民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下一步,长江中路社区将不断深化“YU ZUO汇福邻·品质长江中”党建品牌内涵,深化党建引领,强化近邻服务,构建“邻聚力”多元融合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各民族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