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西海岸新区印发2025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开展四大金融赋能提升行动,力争全年新增贷款投放超3000亿元、存贷款规模突破9000亿元

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品质西海岸”

  □本报记者董梅雪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抓好一揽子货币金融政策措施的落实和传导,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推动西海岸新区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发展,近日,新区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2025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聚焦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和西海岸新区“5+5+7”重点产业、“4+1”新兴产业园区等,强化金融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金融”融合发展,实现实体经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金融服务全覆盖,为“品质西海岸”建设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支持。通过深入开展金融政策“提效行动”、金融服务“提质行动”、资本市场“提能行动”和金融生态“提优行动”四大金融赋能提升行动,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各项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金融资源流向新区实体经济路径进一步畅通,金融业对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争取全年新增贷款投放3000亿元以上,全年存贷款规模突破9000亿元,力争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达到3.5%。
  用好各类金融工具,开展金融政策“提效行动”

  金融政策“提效行动”以政策协同为抓手,通过充分利用好各类金融工具、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以及积极争取金融创新政策落地落实等举措,构建覆盖重点领域、普惠小微企业和跨境金融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
  《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好各类金融工具。加强与驻青金融监管部门、各银行机构总分行沟通协调,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信贷投放。利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深化与各类银行合作,争取一揽子金融扶持政策落地投放,力争年投放量达到1500亿元。发挥股份制商业银行联盟作用,力争到年末对新区的投放规模达到2200亿元。
  用好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扎实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等专项活动,推动金融机构“应贷尽贷”“能贷快贷”,增强小微企业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引导银行机构通过合理设置贷款期限、丰富还款结息方式等,优化贷款服务模式、完善续贷产品功能,推动无还本续贷业务持续增长。
  积极争取金融创新政策落地落实。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推动黄岛金融监管支局升格和辖内银行机构升格。发挥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优势,争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内投资等试点,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试点政策落地。推动“离岸达”纳入国家跨境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发挥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性区域试点等优势,推动研究新区ESG金融试点推进路径,争取落地ESG金融领域业务场景。

  聚焦产融深度融合,开展金融服务“提质行动”

  金融服务“提质行动”着力破解产融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四个+”服务模式创新,打造从产业集群到园区建设、从重大项目到综合配套的全周期金融赋能生态。
  《方案》提出,要创新“金融+产业”特色化服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深化“金融+”服务,采取“一产业一模式”,彰显产融结合特色。聚焦经略海洋,推动设立海洋专营机构、探索发展海洋保险中心,制定海洋专项融资方案,构建专营化涉海融资服务。聚焦绿色低碳,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气候投融资项目、绿色低碳项目、符合政策要求的“两高”企业以及产业园区循环化、绿色化改造等提供专项支持。聚焦科技金融发展,抓好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新质生产力领域金融服务,提升信贷投放支持力度,引导银行机构累计投放量超过20亿元,全区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增幅在50%以上。
  打造“金融+园区”专属服务模式。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绿色低碳新材料、氢能、影视等新兴产业园区建设,组织开展政策进园区系列活动,打造“一园一品”特色信贷产品,全方位赋能新兴产业园区建设。
  打造“金融+项目”综合服务方案。聚焦金融赋能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多领域项目库,分类设立绿色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民营小微等五类项目库,定期开展融资对接。鼓励银行机构做好重大项目系统性融资规划,积极提供规划咨询等相关服务,通过简化贷款程序、增加信用贷款规模等方式,为项目建设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服务机制,按季分享政策信息,定期通报项目融资进展情况,协商解决项目推进问题。
  培育“金融+服务”新区品牌。汇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资源,畅通多元化融资服务渠道,聚力打造综合化、一站式服务体系。健全“及时响应企业融资需求,及时与企业进行对接,及时跟进服务进展”三个机制,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深化“线上+线下”常态化政银企对接,年内组织金企对接活动不低于150场次,新增贷款投放3000亿元以上,有力提升金融业各项指标。

  拓宽多层次融资渠道,开展资本市场“提能行动”

  资本市场“提能行动”瞄准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通过梯度培育、资本对接和产研转化三大路径,构建覆盖上市孵化、直接融资和技术转化的多维度支持体系。
  《方案》提出,强化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充分用好沪深交易所、北交所、全国股转系统在青服务基地资源,精准挖掘一批上市种子企业纳入储备库并动态管理。加强上市梯度培育,交易所待审及辅导企业、孵化层企业、储备层企业分别动态保持5家、16家、100家,形成“储备一批、孵化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良性梯队格局。
  打造多元资本路演平台。发挥资本客厅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平台作用,打造常态化资本路演平台,推动创投风投机构投资新区重点产业。围绕新区“5+5+7”重点产业领域,聚焦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等,提前规划、主动挖掘一批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重点产业项目,助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企业发展壮大。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加快集聚创投风投机构,采用“基金+项目”模式,重点针对头部创投风投机构开展专项招商,着力培育引进一批优质基金落户新区。发挥上海技术交易所(青岛)科创服务中心磁吸效应,推动成果在本地应用转化落地,打造唐岛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谋划设立全国首个海洋技术交易专版,搭建评估、交易、投融资一体化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力争实现技术成果交易额2亿元。
  拓宽多层次直接融资。发挥一带一路(青岛)金融服务中心平台作用,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挂牌融资。推动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对接合作,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加强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接,强化在存量资产盘活、国企改革转型等方面合作支持。吸引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权、基金、信托、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强化多领域风险防控,开展金融生态“提优行动”

  在强化多领域风险防控、营造最优金融发展生态上,金融生态“提优行动”坚持风险防范与高质量发展并重,建立覆盖金融机构、重点领域、非法集资和资本市场的联防机制,以制度创新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方案》提出,强化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推动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化解处置,加大不良贷款化解力度,争取全区不良贷款率保持在合理较低水平。强化风险监测,定期更新风险台账,一企一策制定处置方案。稳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推动区内1家村镇银行完成改制。积极落实地方金融组织“提质减量”要求,加强准入源头管理、畅通退出渠道,推动地方金融组织稳健发展。
  强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做好国企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加快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推进国有企业重构重塑,探索促进盘活存量和改扩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资产证券化(ABS)等盘活模式,提高资产效率。
  强化非法集资风险化解。强化监测预警,持续开展隐患筛查,逐步推动隐患销号清零。探索开创行政执法先例,建立完善执法流程、工作机制,提升防范治理效能。深入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坚持早发现早处置、打早打小,抓好重点案件处置。
  强化上市公司退市风险防范。积极跟踪研判上市公司风险,“一企一策”制定风险化解方案,对存在退市风险隐患的上市公司,按照“能救早救”的原则,推动即时化解风险。对于确需退市的企业,提供必要的退出通道,做好投资者保护工作,实现“退得下、退得稳”,稳步推动风险出清。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