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戈庄牌坊街的前世今生

▲珠海街道将牌坊街打造成全市首个“风雅宋”沉浸式古风街区。
□李世新
位于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的王戈庄,又被称为王戈庄街,曾是原胶南县(市)政府的所在地,被老胶南人称作胶南的“皇城根儿”。
王戈庄之所以会被称为“街”,大概是牌坊街的缘故。这里矗立着三座高大恢宏的牌坊以及三座庙、八大景,在明清时期,曾是整个老胶南地区最繁华的商业街。牌坊街长约2里,北起现铁橛山路,南至现东楼路。漫步其间,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客舍星罗棋布,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街边,炸油条的摊位香气四溢,打烧饼的摊位炉热火旺,煎豆腐的摊位嗞嗞声此起彼伏;说书唱戏之处,围满了听得入迷的观众;耍把戏卖艺的场地,喝彩声不断;理发修面的师傅手法娴熟;扒锅焗盆的工匠专注劳作……不同腔调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热闹非凡的市井交响乐,也在老王戈庄人的心中积淀成了一种充满烟火气的乡土记忆。
三座牌坊
王戈庄的三座牌坊分别是北牌坊、祉门和南牌坊。
北牌坊建成于清朝光绪初年,为“贞节牌坊”。相传刘氏媳妇丧夫后,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贞节,洁身自好。为褒扬她的贞操之德,让民众景仰效仿,光绪皇帝御批钦建此牌坊。这座贞节牌坊采用天然花岗岩打造,每一块石料都重达数吨,高约十米、宽约八米,气势恢宏。其精美的雕刻工艺,细腻地展现着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每一个图案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对传统美德的尊崇。可惜,这座承载着刘氏家族荣耀和历史记忆的牌坊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只在老人们脑海中留下了模糊的影像。
祉门,寓意“福祉盈门”,在贞节牌坊南约200米处,同样用天然花岗岩石打造,与贞节牌坊大小规模相同,也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据说,祉门上方正中有“圣旨”两个大字,彰显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文官路过此处需下轿,武官路过此处要下马,贩夫走卒等人则不得从正门下通过,足见其威严庄重。老王戈庄人也把这座牌坊称为“圣旨门”或“圣旨牌坊”。
南牌坊坐落于牌坊街南端。关于此牌坊因何而建,在世的老人已无从记起,也无文字记载。有人猜测,南牌坊或许和北牌坊一样,都是贞节牌坊,或许建于明代,也许建于清初。尽管身世成谜,但其无疑也是牌坊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过去人们对家族荣誉的珍视。
三大庙
王戈庄过去不仅有三座牌坊,还有大大小小十几座庙宇,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座,分别是三官庙、观音庙和关帝庙。
三官庙,又称北大庙,里面供奉着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和下元水官。据说,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护佑风调雨顺。三官庙旧址位于原胶南市人民法院东侧、人民路以北。其建筑风格庄严肃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庙内香火缭绕,信众们虔诚地前来祭拜,祈求神灵的庇佑。
观音庙,也称送子娘娘庙,位于三官庙对面。观音菩萨在民间信仰中,以慈悲为怀、救苦救难著称,送子观音的形象更是承载着人们对新生命的渴望和对家族繁衍的期盼。因此,庙宇虽不大,但香火却极为旺盛,无数求子心切的善男信女来到这里,献上供品、燃香祈福,希望能得到观音菩萨的垂怜,赐予自己一个孩子。每逢重要节日,庙里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关帝庙,也称南大庙,为祭拜关羽而建,坐落在牌坊街南端。关羽以忠义、勇猛的形象深入人心,被尊称为“武圣”,成为民间信仰中守护正义、保佑平安的象征。关帝庙内,关羽的塑像威风凛凛,手持青龙偃月刀,双目炯炯有神,仿佛在注视着世间的善恶是非。周边百姓常常来此祭拜,祈求关帝保佑家人平安、生意兴隆。
清代及民国时期,这三座庙宇香火极盛,周边几十里内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地前来祭拜。然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些承载着人们信仰和情感的庙宇,因战争等原因被毁,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八大景
王戈庄还有让老辈人津津乐道的八大景,它们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建筑。
青石山。据王戈庄的老人们讲述,老鹰三飞三落都落不到青石山上。初听,仿佛这座山高大无比,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很小的石包。老鹰落不下,是因为王戈庄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老鹰心生畏惧、不敢落下。这一景,生动地描绘出王戈庄街的热闹景象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微妙关系,充满了生活趣味和乡土气息。
铁阳沟。在曾经的王戈庄区域内,有一处常年水流不断的泉眼,它流淌出的水呈铁锈色。因泉水流经沟壑,因此被称为铁阳沟。铁阳沟的水为何呈铁锈色,过去无人知晓,如今因铁阳沟已被高楼掩埋而更加无从考证。独特的水质和潺潺的流水声,让铁阳沟成了老王戈庄人记忆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卧牛石。一块状似卧牛的大石头,静静卧伏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可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可能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村民们在劳作之余,常常会坐在卧牛石上休息、聊天。因此,卧牛石承载着王戈庄人朴实的情感和生活印记。
无梁大殿。这里原是王戈庄的一座土地庙,面积较大,可容纳多人。因整个建筑没有一根梁柱,也无寸木寸钉,从基础到顶部全用巨砖勾垒砌成,而被称为无梁大殿。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见证了王戈庄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对神灵的敬仰。
三步两孔桥。这座桥小巧精致,只需走三步就能迈过。玲珑的“身型”,让它成了王戈庄的一道独特风景。三步两孔桥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还为乡村增添了一份灵动和雅致,成为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好去处,留下了无数欢乐的童年记忆。
七寸两座庙。传说王戈庄有两座庙建得很近,彼此间只有七寸的距离。相传一个道士和一个和尚都相中了此处,打算在这里建道观和庙宇,便各插地一颗铁钉作为标记。等开工建设时,才发现两颗铁钉紧挨在一起。无奈之下,双方各让三寸半,这才有了七寸两座庙的奇观。这个故事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文气息,体现了不同宗教信仰间的和谐共处,也成为王戈庄独特的文化符号。
金盆底。这里其实是王戈庄域内的一片天然水洼子,它为周边菜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水源。据说,用这里的水浇灌的瓜果蔬菜鲜嫩味美、品质上乘,因此被称为金盆底。金盆底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也见证了王戈庄的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承载着农民辛勤劳作的汗水和丰收的喜悦。
麒麟山。这座山是王戈庄域内的一座小土山,长约百步,形状酷似麒麟。平时,村民们休闲时都喜欢聚集于此。麒麟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如意,麒麟山因此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在这里,村民们谈天说地、交流生活琐事,它成了村庄的社交中心,凝聚着浓浓的乡情和邻里情谊。
古城新韵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老牌坊街的三大牌坊、三大庙以及八大景,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复存在,只存留在王戈庄老辈人的记忆深处,成为口传故事中的珍贵片段。
然而,历史的记忆不会被遗忘,文化的传承更不会中断。2019年,珠海街道为提升城市形象,深入挖掘牌坊街的历史文化,聚焦“还原市井旧时光,寻味老街乡愁记忆”,倾力打造了“古城新韵”民生工程。通过精心规划和建设,逐步复原出牌坊街昔日的繁华盛景。
走在复原后的牌坊街,1200只大红灯笼静静地悬挂在一座座古香古色的雕梁楼阁的飞檐之下、门楣两侧。微风吹过,灯笼轻轻摇曳,散发出温暖而柔和的光芒,为古朴典雅的街巷增添了一份静谧与美好。这些大红灯笼,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致敬,它们仿佛在诉说着牌坊街曾经的辉煌,也照亮了人们心中对家乡的热爱。
此外,珠海街道还打造出了一条王戈庄公社民俗文化街和祉门广场。王戈庄公社民俗文化街的拱形大门内,数百件上世纪人民公社时期人们用过的生产生活器具,如耧车、独轮车、纺线车、辘轳、拖拉机等一一陈列。商贸货栈、生产生活场景等也得以重现,生动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风貌。步入街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留住了一份浓浓的乡愁。这里既唤醒了老市民心中沉睡已久的乡土记忆,也让新一代年轻的市民能够感知那段不平凡的历史,使历史文化在传承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从往昔的繁华到岁月的沉寂,再到如今的重焕生机,王戈庄牌坊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王戈庄牌坊街正以全新的姿态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成为西海岸新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