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依托新区中药材协会科研团队,安家六汪镇的中药材科技小院点“药”成金

万亩中药材种出富民大产业


  ▲刘德禄展示中药科技小院种植的航天丹参。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在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李家阿洛村西南侧,有一个占地10亩的中药材科技小院。在这里,有西海岸新区中药材协会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本土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种苗研发,已成功种植丹参、蒲公英、桔梗、黄芩、西洋参、枸杞、黄连等近百种中药材。据了解,在新区中药材协会的带动下,目前新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万余亩,通过种植中药材,众多村民在家门口圆了就业增收梦。

  组建科研“梦之队”
  引种近百种中药材

  走进中药材科技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形态各异的中药材。“我们这里的中药材有蒲公英、百合等常见的种类,也有大多数人只听其名未见其状的西洋参、丹参、黄连等,这个小院从去年春天建成之后,我们陆陆续续地在里面引种各种中药材,目前已有近百种。”西海岸新区中药材协会会长刘德禄向记者介绍,这个时节正是不少中药材的盛花期,“你看这些黄芩、丹参、百合、黄连,都开花了。”
  在一片遮阳网覆盖的区域,是刚刚种植没多久的新品种西洋参,由于怕晒,因此它们受到了特殊照顾。“我们不仅搭建了遮阳网,还用小麦秸秆进行覆盖以保持水分。”刘德禄告诉记者,目前西洋参在西海岸地区的种植还处于起步阶段,小院正在对其进行试种。
  中药材科技小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科研。“协会组建了顶尖的中药材科研专家团队,携手高校青年人才力量,组成中药材科研‘梦之队’,专注本土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种苗研发,助力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刘德禄介绍,新区中药材协会获得山东省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称号,小院也获得新区中药材科研示范基地、丹参科研基地等称号。
  除此之外,中药材科技小院还致力于中药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少学生到我们这里开展研学,我们为学生提供中药材历史讲解、传统炮制技艺展示等,让学生在了解中药材的同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刘德禄介绍,小院现已开展研学活动十余次,并成为青岛农业大学实验实训基地。

  机缘巧合“邂逅”中药
  大胆尝试抢抓商机

  记者了解到,刘德禄与中药材结缘,已有26个年头了。
  “上世纪90年代,那时我从事肉食鸡养殖,主要是给诸城那边的客商供货。”刘德禄告诉记者,由于收购商严格把控药残标准,他就产生了使用中药材喂养的想法。“当时为了降低成本,从山上、田间地头采挖野生药材。但由于土地开垦和农药使用,当地的野生药材越发难寻。”刘德禄说。
  当时刘德禄的哥哥在东北种植中药材,刘德禄跟哥哥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也开始自己种植中药材。“1999年,我开始小规模种植中药材,发现亩产效益是常规农作物的两倍以上,利润可观。再加上养殖业风险高,收入不稳定,因此我就专心搞起了中药材种植。”刘德禄说。
  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刘德禄在进一步了解市场后,开始了更加大胆的尝试。2012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他引进并种植航天丹参。“航天丹参是上过太空的丹参品种,与普通的丹参相比,不仅产量更高,而且质量更好。”刘德禄回忆起当时的收获十分高兴,“不愧是上过太空的品种,亩产量是普通丹参的两倍,卖出的价格也更高。”

  扩大规模延长链条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随着刘德禄种植中药材的规模不断扩大,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12年,西海岸成立中药材协会,刘德禄成为会长。他开始思考如何发挥协会的作用,扩大中药材的种植规模。
  “我们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同时还签订回收协议,保障种植户的中药材能卖出去,很多村子开始进行规模化种植。”刘德禄告诉记者,目前新区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已经超过1万亩,主要以黄芩、丹参、金银花、芍药等十几个品种为主。
  “今年种了20多亩药材,新区中药材协会在种植管理的关键节点都会安排专家过来现场指导,给了我们种植户底气。”宝山镇吕家村中药材种植户吕青竹介绍,今年中药材亩产预计能达到3000到4000斤,按照当前市场行情,一亩地的收入在5000到6000元。
  “协会不仅要了解市场需求,研究中药材种植特性,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的品种引进,更要带头先行先试,保证新品种药材能真正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收益。”刘德禄介绍,“去年我们这里的种植户种了黄芩,最后测算,亩产收入接近8000元,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区的中药材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伸。目前,小院依托产业优势成功研发出丹参茶、蒲公英茶、黄芪茶等系列茶饮,提升了中药材附加值。“下一步,我们将跟相关高校进行合作,邀请专家帮我们驯化野生中药材品种,同时在研学、品种繁育方面进一步扩大规模,将新区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刘德禄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