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深刻把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蒋玲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为起点,坚定不移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深刻改变了我国的政治生态与社会面貌。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开展,这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的再动员再部署,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理论视角:作风建设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始终将民心视为最大的政治,把党群关系与作风建设当作赢得人民支持的核心要素。
  回顾历史,我们曾生动地将革命成功经验总结为“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把优良作风视作革命胜利的关键。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这种“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党的优良作风,这一认知并非无源之水,不仅有党的奋斗历史的经验支撑,更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在世界政党史上,关于政党与群众关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英雄史观,认为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掌握思想的英雄主宰历史,进而推行“精英政治”。另一种是人民史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决定历史发展的并非所谓的思想,而是物质生产,人民群众因掌握物质生产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一观点与英雄史观形成鲜明对照,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基于此,毛泽东同志给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将人民置于党的前面,视为党的基石。进入新时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全新表述,进一步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史观。唯有形成优良作风,党才能赢得民心,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历史维度:作风建设是从严管党治党的重要标志

  革命时期,党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例如,在军队建设中确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充分彰显了人民军队的立场本色;在根据地建设中,苏区干部凭借“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的优良作风,站稳了脚跟;在抗日战争的关键阶段,及时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有力涤荡了错误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成为党在胜利前夕保持清醒与奋进的精神指引,最终依靠“延安作风”战胜了“西安作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及新世纪前后,党针对不同时期的新形势、新问题,多次开展整风、整党、教育等活动,不断纯洁党的作风,为党的事业顺利推进筑牢坚实保障。
  进入新时代,面对党内作风问题滋生以及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必须把作风建设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同时,将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即以作风建设推动事业发展,以发展实践凝聚优良作风。这不仅体现了作风建设在管党治党中的全局性和标志性作用,更凸显了其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仍有部分人将作风问题视为无足轻重的小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们认为习以为常的一些作风问题,往往就是对党的公信力、党的形象带来致命破坏的问题。作风问题绝不是小事,一旦成风,危害巨大。”所以,我们必须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警醒,抓实抓牢作风建设。

  实践方位: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突破口

  打铁必须自身硬,但是怎样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道世纪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讨论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抓时,就想到要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后来决定就抓八项规定,下口就要真正把那块吃进去、消化掉。”于是,党中央从两个关键方面着力:一是自上而下、以上率下,从中央开始立起党的规矩;二是以小切口带动大转变,聚焦突出问题,进而逐步深化。这是党中央对执政党建设规律深刻把握与深入思考的成果。
  正所谓“一子落而满盘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和云南考察时指出:“这些年,八项规定确实是推动了根本性的变化,风气为之一新,过去积重难返的现象大部分没有了。”深刻阐明了八项规定的重大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还把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称之为“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通过上行下效、建章立制、层层深化,最终化风成俗。在此过程中,作风建设不仅促使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展现出新气象,更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系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高级讲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