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闲置土地“变形记”
从土地挂牌到流转签约仅用19天,六汪镇鲁山村引来优质蓝莓产业项目
“产权交易+产业导入”模式为新区乡村闲置资源盘活提供“六汪样板”

鲁山村千亩闲置土地已变身蓝莓产业基地。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5月19日,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鲁山村1020亩闲置土地在新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挂牌19天后成功流转,康维特芸禾(山东)农业有限公司科学化蓝莓种植项目正式入驻。
近日,记者来到这片曾因流转到期而闲置的土地发现,这里如今已种下120亩公爵、F6等优质蓝莓苗,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及村民带来超60万元收益。这种“产权交易+产业导入”模式,也为新区乡村闲置资源盘活提供了可复制的“六汪样板”。
高效流转
从“沉睡资源”到“致富沃土”
“以前这里是一个樱花园,合同到期后,上一个承租企业把樱花树全部移走了,只剩下了遍地荒草。”鲁山村党委书记武孟玉告诉记者,这片土地此前因原樱花园承包到期,一度处于低效利用状态。转机出现在今年的4月30日——六汪镇依托新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将土地规范挂牌出租,仅19天就完成从信息发布到签约的全部流程。
“政府牵线搭桥是关键。”项目负责人刘金山介绍,在整个流转过程中,六汪镇相关部门全程协助完成土地测绘、权属确认等手续,交易平台的线上竞价机制让流转价格透明化。更让他看重的是地块毗邻水库的区位优势。“水源充足、土壤pH值适宜,加上政府配套的电力设施,非常适合蓝莓种植。”刘金山说。
据悉,该地块将分三期开发:一期120亩蓝莓基地种植区已完成整地栽苗,二期800亩大棚预计今年下半年动工,三期将建设3000平方米冷库及2000平方米深加工车间,总投资达1亿元。这种“种植+加工+冷链”的全链条规划,让原本只能种玉米的薄地摇身变成“致富沃土”。
双轮驱动
引进优良品种 发力智慧农业
在项目一期种植区,黑色的滴灌带沿着垄沟延伸,后期每株蓝莓苗根部都将覆盖上防草布。“这是从云南基地引进的公爵和F6品种,露天种植的公爵抗寒性强,暖棚里的F6味道更甜。”刘金山蹲下身拨开叶片,“这些品种的单果重量能达到3克以上,盛果期亩产超1500公斤。”
刘金山告诉记者,基于公司多年的蓝莓智能化种植模式,该基地建成以后也将同步引入智能化管理场景:无人机进行叶面肥喷施,手机APP可远程控制滴灌系统,田间埋设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未来项目二期大棚将实现温湿度全自动调控,配合熊蜂授粉技术,能把坐果率提高20%。”刘金山说道。
据了解,康维特芸禾(山东)农业有限公司后期将继续发展果汁、果酒、冻干果粉等蓝莓产品深加工项目。“这里将打造成企业在山东的首个蓝莓全产业链基地。”刘金山介绍,冷库投用后可实现错峰上市,销售溢价预计在30%以上。
土地生金
壮大集体经济 带动村民就业
“每天工资一百块钱左右,栽苗的活比较轻松,离家也近。”大沟村村民曹廷合正在基地栽种蓝莓苗,他告诉记者,自己主要负责采摘、打枝、除草等工作,每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像他这样的周边村民,目前已有50多人在基地长期就业,采收期预计能吸纳千余名临时工。
鲁山村集体的收益账算得更精细:土地流转租金每亩地每年500元,加上村民劳动用工收入,年总收入达60万元以上。“除了带动村民增收之外,通过该项目,村集体每年可增收20余万元。”武孟玉说,村集体经济有了“自我造血”能力,就可以用这些钱优化提升村庄基础设施,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六汪镇政府的产业规划图上,该项目被纳入“蓝莓产业带”核心区。“我们为核心区配套了农业技术指导和电商培训服务,下一步要打造六汪本土蓝莓品牌。”六汪镇农业办负责人赵勇介绍,项目还将带动周边闲置土地加入流转,形成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示范样板
推进产权交易 激活乡村动能
从樱花园到蓝莓园,变的不仅是作物,更是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六汪镇通过新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已完成土地流转7910亩,带动22个村集体年增收超560万元。这种“平台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受益”的模式,正在西海岸广袤乡村复制推广。
站在蓝莓基地的田埂上,刘金山指着北侧的大片土地说:“二期大棚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工,明年底就能看到大棚里的蓝莓挂满枝头。”夕阳下,新栽的蓝莓苗在风中摇曳,这片曾被闲置的土地,如今正在悄然上演一出“变形记”,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生机。
千亩土地通过新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焕发新生,从标准化种植到全产业链开发,从土地生金到家门口就业,六汪镇的蓝莓基地不仅是一次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更是西海岸新区以改革思维激活乡村动能的探索实践。随着更多“沉睡资源”被唤醒,西海岸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必将结出更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