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再添两个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船舶海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医药”的海洋产业集群矩阵全面成型
□记者 李涛 刘腾 报道
本报讯 近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海洋局联合公布2025年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名单,全省共7个,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青岛自贸片区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集聚区成功入选。这是继现代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后,新区再获省级认定的两大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标志着新区“船舶海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医药”的海洋产业集群矩阵全面成型,为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据悉,西海岸新区海洋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以北海造船、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为链主,依托中国三大造修船基地之一的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构建起“龙头引领+研发驱动+全链配套”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近年来,该集聚区先后交付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P70、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LNG模块化工厂、国内首艘搭载智能船舶系统的风电安装平台“港航平5”等一批大国重器,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和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并入选国家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
青岛自贸片区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集聚区以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五大产业为基础,以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为核心,依托青岛港作为东北亚重要航运枢纽的区位优势,持续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集聚。该集聚区先后入驻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招商局码头、泛亚码头等一批港航企业,建成全球首个“氢+5G”智慧生态码头,获评全国首个“双五星”智慧绿色港口;持续加强港航运输国际合作,国际集装箱航线总数超过230条,数量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海丰全球航运物流中心、山东港口船舶交易中心、冷链物流及贸易中心、国际海员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加快推动数字中心、国际贸易总部、能源中心、航运服务平台、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实现航运、贸易、金融的融合发展。
青岛自贸片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航运贸易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港航物流产业生态,建成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吸引了数千家航运企业、物流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在此集聚,逐步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海洋交通运输枢纽,为区域贸易繁荣和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片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44.81亿元,成立五年来年均增速达12.75%,发展动能持续迸发。累计新增港航物流企业3300余家,助推青岛港2024年实现货物年吞吐量7.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087万标箱,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排名位居东北亚之首。
2024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聚力推进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实支撑,助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是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培育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作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工作,以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2024年,新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4%,分别占全市、全省、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40.6%、11.77%、2.01%,占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的40.3%。
下一步,新区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出台《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园区)认定与管理办法》,持续优化新区现代海洋产业结构,推动海洋产业向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方向跃升。通过培育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加速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建设的美好蓝图,从“路线图”转化为亮丽的“效果图”和生动的“实景图”,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贡献更大力量。